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央行万亿逆回购操作解析:流动性管理新逻辑与稳增长政策信号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9-09
摘要:9月5日,中国人民银行开展10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精准对冲当日到期的同期限逆回购,这一操作既体现了央行对短期流动性的精准把控,更折射出中期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深层逻辑。在政府债券发行高峰、同业存单到期压力陡增以及股市走强引发存款搬家的多重背景下,这一万亿操作绝非简单的流动性对冲,而是一套兼顾短期稳市场、中期调结构、长期促改革的组合拳。工具创新:买断式逆回购的独特政策价值此,央行万亿逆回购操作解析:流动性管理新逻辑与稳增长政策信号

 

9 月 5 日,中国人民银行开展 10000 亿元 3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精准对冲当日到期的同期限逆回购,这一操作既体现了央行对短期流动性的精准把控,更折射出中期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深层逻辑。在政府债券发行高峰、同业存单到期压力陡增以及股市走强引发存款搬家的多重背景下,这一万亿操作绝非简单的流动性对冲,而是一套兼顾短期稳市场、中期调结构、长期促改革的组合拳。

工具创新:买断式逆回购的独特政策价值

此次万亿操作的核心看点在于 "买断式逆回购" 这一工具的运用。与市场更为熟悉的质押式逆回购相比,买断式逆回购在机制设计上具有显著优势:央行通过买断债券获得所有权,可在操作期间通过现券卖断或证券互换等方式二次运用标的债券,形成 "投放 - 调节 - 回笼" 的闭环操作空间。这种灵活性使得 1 万亿元操作的实际政策效果远超同等规模的质押式操作,相当于为市场注入了一笔 "可调节的中期流动性"。

从历史数据看,买断式逆回购自 2024 年 10 月启用以来,已逐渐成为央行中期流动性管理的主力工具。2024 年 12 月曾单月开展 14000 亿元操作,其中 3 个月和 6 个月期限各占一半,成功对冲了当月 14500 亿元 MLF 到期带来的流动性压力。今年上半年,央行累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达 73000 亿元,规模呈现 "季度递增" 特征,反映出这一工具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买断式逆回购与量化宽松(QE)存在本质区别。尽管两者都涉及央行购买债券,但买断式逆回购具有明确期限,到期后将通过债券卖回实现流动性回笼,整体呈现 "中性平衡" 特征;而 QE 通常是无明确期限的长期资产购买,带有强烈的货币宽松意图。正如中信建投分析指出的,此次操作属于常规流动性管理,不带有特定政策目的,这与当前中国经济 "稳中求进" 的总基调相契合。

三重压力下的流动性管理艺术

央行选择在 9 月初实施大规模逆回购操作,背后是对多重市场压力的前瞻性应对。Wind 数据显示,9 月 1 日至 5 日短短五个工作日内,央行公开市场就有 22731 亿元逆回购到期,其中 9 月 5 日单日到期量高达 7829 亿元,创近期单日到期峰值。这种短期流动性压力还叠加了更严峻的中期挑战:9 月政府债券发行将进入年内高峰,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达 3.5 万亿元,为年内次高水平。

更为复杂的是,当前股市走强引发的 "存款搬家" 现象正在改变流动性结构。居民资金从银行体系向资本市场转移,既加剧了银行负债端压力,也导致传统流动性监测指标的敏感性下降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,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央行必须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,才能维持 "实际流动性充裕" 的政策效果。

在这种背景下,央行的操作展现出高超的政策艺术:一方面通过 1 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实现 "等量续做",精准对冲到期资金,传递政策稳定性;另一方面保留 "加量续做" 选项,针对月底 3000 亿元 6 个月期逆回购到期可能采取更积极的操作,形成 "基础对冲 + 弹性调节" 的双层防护网。这种操作策略既避免了过度投放引发的市场过热,又防止了流动性缺口扩大导致的资金面收紧,完美诠释了 "稳健中性" 的货币政策基调。

政策协同:构建多层次流动性支持体系

此次万亿操作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央行统筹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系统性安排。从操作组合看,当前货币政策已形成 "买断式逆回购 + MLF + 国债买卖" 的三维工具体系,分别对应不同期限的流动性管理需求。其中,买断式逆回购主要覆盖 3-6 个月中期流动性,MLF 侧重 1 年期资金调节,而国债买卖则用于灵活应对短期市场波动。

这种工具组合正在重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。与传统 MLF 操作相比,买断式逆回购具有更高的市场化程度:采用 "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" 方式,由参与机构自主申报利率,最终形成的中标利率更能反映市场真实资金需求。2025 年 2 月数据显示,尽管 MLF 当月缩量 2000 亿元,但央行通过 17000 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提前释放流动性,实际实现了中期资金的净投放。这种 "MLF 淡出、逆回购补位" 的操作模式,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转型迈出重要一步。

政策协同还体现在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上。9 月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,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提供的中期流动性,将直接降低财政融资成本。历史经验显示,2024 年 12 月大规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后,10 年期国债收益率较操作前下降 15 个基点,有效支持了年末政府债券发行。这种 "货币松财政" 的政策组合,正在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。

战略信号: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加力

万亿逆回购操作释放的不仅是流动性,更是清晰的政策信号。结合中国人民银行 2025 年下半年工作会议精神,这一操作可解读为数量型货币政策 "适度加力" 的具体实践,主要传递出三层政策意图:

短期来看,操作旨在稳定市场预期。面对 9 月复杂的资金面状况,央行通过大额操作向市场传递 "流动性闸门不会收紧" 的明确信号,这将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预防性流动性囤积行为,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。从实际效果看,操作公告发布后,银行间市场 DR007 利率波动幅度收窄至 5 个基点以内,显示市场信心得到有效稳定。

中期来看,政策着力支持实体经济融资。下半年工作会议强调要 "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",而买断式逆回购提供的稳定中期资金,正是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基础。数据显示,2024 年四季度买断式逆回购放量后,商业银行单季度新增贷款环比增长 12%,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 15%,政策传导效果显著。

长期来看,这标志着货币政策框架的深化改革。随着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的常态化使用,我国货币政策正从 "总量调控" 向 "精准滴灌" 转型。与 2024 年初相比,当前央行更注重通过市场化工具调节流动性,而非行政性窗口指导。这种转变既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,也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。

未来展望:降准与国债买卖重启可期

万亿操作之后,市场更关注后续政策动向。结合机构预测和政策基调,四季度货币政策有望呈现 "工具创新 + 总量宽松" 的特征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,为缓解银行存款压力、支持信贷投放,四季度实施降准的可能性较大,预计降幅 0.5 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 1 万亿元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债买卖操作的可能重启。2024 年 8-12 月央行曾净买入国债 1 万亿元,但 2025 年 1 月起暂停操作。随着近期债市波动加大和政府债券发行提速,市场预期国债买卖工具可能在 9 月中下旬恢复使用。与买断式逆回购相比,国债买卖操作更具灵活性,可通过 "买短卖长" 等方式调节利率曲线形态,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。

从经济基本面看,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宽松空间。中银研究院预测 2025 年三季度 GDP 增长 5%,低于上半年增速,且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较大。这种宏观背景决定了货币政策 "稳增长" 的基调不会改变,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的使用规模可能继续扩大,全年操作总量有望突破 15 万亿元。

结语:流动性管理进入 "精准调控" 新时代

9 月万亿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看似简单的流动性对冲,实则蕴含着货币政策的深刻变革。从工具创新到政策协同,从短期调控到长期改革,这一操作标志着我国流动性管理已进入 "精准调控" 新时代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,这种兼顾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,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可持续的金融支持。

对于市场主体而言,理解这种新逻辑至关重要: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预期引导,更加依赖市场化工具,更加强调与财政政策的协同。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,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利率信号的敏感性,企业应更好把握政策窗口机遇,共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央行万亿操作的真正价值,正在于为这种良性互动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