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赋能扩内需:场景创新与精准施策的双轮驱动 —— 专访武汉大学刘勇教授
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 “主引擎”,其持续复苏与升级离不开金融的精准赋能。武汉大学金融系副主任刘勇在接受专访时,深入解析了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、新型消费的崛起态势,以及金融如何通过场景创新、政策协同等方式,为扩大内需提供可持续支撑,特别是在服务 “两重”“两新” 政策中的实践路径。
一、内需:双循环的核心支撑与经济稳定器
内需作为消费、投资与政府支出的综合体系,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 “压舱石” 与 “动力源” 的双重角色。刘勇指出,扩内需既能实现短期 “总量扩张”,对冲外部环境不确定性,又能推动长期 “结构升级”,为产业转型与共同富裕蓄能。
从宏观经济平衡看,内需是增长与就业的核心抓手。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消费支出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51.7%,较 2024 年四季度提升 7.2 个百分点,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;1-5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.7%,持续释放回升动能。这种 “消费 + 投资” 的双轮驱动,构建了 “消费 — 就业 — 信心” 的良性循环: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308 万人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.5%,家庭支出意愿与企业用工需求同步上升,形成经济稳定运行的内生动力。
从现代化转型看,新型消费需求是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关键纽带。居民消费向多样化、品质化、智能化转型,催生了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等新模式,为数字经济、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注入动能;同时,政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、增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,让消费升级与共同富裕深度融合,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
二、新型消费崛起:数字、绿色与服务消费的三重突破
当前内需市场的新亮点集中体现为新型消费的快速扩张,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,以绿色理念为导向,以服务升级为核心,呈现出多元化、品质化的鲜明特征。
数字消费成为增长主力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与 5G 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,2024 年全国网络零售额突破 15 万亿元,个性化推荐、智慧零售等新模式重塑消费体验,年轻群体对数字内容、虚拟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。
绿色消费引领市场风尚。从新能源汽车到节能家电,绿色消费覆盖领域不断拓宽。2024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86.6 万辆,同比增长 35.5%,占汽车总销量比重升至 40.9%;消费品以旧换新中,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 90%,彰显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。
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攀升。2024 年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达 1.3 万元,同比增长 7.4%,增速超人均消费支出 2.1 个百分点,占比升至 46.1% 的历史新高。数字健康、在线教育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,推动消费结构从 “商品主导” 向 “服务主导” 转型。
刘勇预判,未来新型消费将呈现三大趋势:AI 赋能的 “体验型消费” 加速普及,绿色低碳需求进一步渗透,年轻群体主导的个性化、多元化消费更趋活跃,推动内需市场向更高质量阶段演进。
三、场景金融创新:从 “产品驱动” 到 “生态嵌入”
面对新型消费的场景化特征,金融产品创新需打破传统模式,深度嵌入消费生态,实现 “场景驱动” 的精准服务。
聚焦核心场景开发定制化产品。金融机构应围绕 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医” 等高频场景,开发适配需求的消费金融工具。例如,针对文旅消费推出 “分期免息 + 景区权益” 组合产品,针对健康管理设计 “服务预付 + 保险保障” 方案,通过场景与金融的深度绑定提升消费便利性。
以数字支付为基础构建服务体系。数字支付是场景金融的 “基础设施”,需持续优化支付效率与安全性能;同时,基于支付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,开发 “小额高频” 信贷产品,形成涵盖支付、信贷、保障的多元化体系,动态匹配不同场景的消费特征。
构建适配场景的风险管理机制。针对场景消费 “轻决策、小金额、高频次” 特点,运用金融科技实现智能审批与风险识别,降低操作成本;对场景债权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,化解流动性风险,保障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。
四、结构性工具:精准滴灌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
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消费重点领域中发挥着 “定向导航” 作用,通过 “精准滴灌” 激活薄弱环节的消费潜力。
靶向支持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。2025 年央行设立 5000 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,采取 “先贷后借” 模式,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、文体娱乐、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信贷投放,降低企业融资门槛,间接提升居民服务消费能力。
撬动城乡消费联动发展。新增 3000 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,聚焦新能源汽车下乡、农文旅融合等农村新兴场景,推动金融资源下沉。例如,针对县域智慧农业消费场景开发 “设备租赁 + 信贷支持” 产品,激活乡村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。
五、赋能 “两重”“两新”:扩内需的 “双引擎” 支撑
“两重” 项目(重大战略与安全能力建设)与 “两新” 政策(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)是扩大内需的核心抓手,金融支持需构建协同高效的服务体系。
支持 “两重” 项目:强化长周期资本供给
“两重” 项目资金需求大、周期长,需金融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:一是推动财政贴息与专项债券、超长期特别国债联动,降低项目融资成本;二是重点支持绿色能源、数字基建等领域,通过金融科技精准识别项目风险与收益;三是完善 PPP 机制,引导民间资本参与,补充资金缺口,形成 “财政 + 金融 + 民间资本” 的多元支持模式。2025 年 1-5 月,“两重” 项目已获 8000 亿元资金支持,推动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.7%,预计全年增速将达 6%。
加力 “两新” 政策:激活消费与投资双需求
“两新” 政策需聚焦场景创新与科技赋能:在消费端,开发绿色家电分期、新能源汽车信贷等产品,搭建 “平台 + 商户 + 金融” 生态圈;在生产端,创新知识产权质押、科技贷款等工具,支持企业设备更新中的技术升级,解决科技型初创企业资金瓶颈。2025 年 1-5 月,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 17.3%,以旧换新带动平板电脑、电动自行车产量分别增长 30.9%、20.5%,彰显政策与金融协同的拉动效应。
刘勇的分析揭示,金融赋能扩大内需的核心在于 “精准匹配”—— 既要通过场景创新捕捉新型消费的增长潜力,又要借助政策工具夯实投资与消费的微观基础。唯有让金融服务深度融入内需扩张的全链条,才能真正释放 “主引擎” 动能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