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银基金高层调整落定 黄德良跨界掌舵公募
兴银基金此次董事长变更标志着其战略转型进入关键阶段。黄德良的跨界履历与兴业系资源整合能力,或将为这家千亿规模公募带来结构性变革,但双重管理挑战与行业马太效应的压力仍需警惕。
一、黄德良的跨界经验:从金融全牌照到协同战略
黄德良近 30 年的金融从业经历,横跨银行、信托、证券三大领域,形成了独特的 "商行 + 投行 + 资管" 复合视角。在兴业银行体系内,他主导了重庆分行的投行与同业业务布局,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客户资源与资本运作经验。转任兴业国际信托后,他深度参与信托业务转型,为后来华福证券的资管业务拓展奠定基础。2014 年加入华福证券后,他推动的 "商行 + 投行" 银证协同模式成效显著:主导落地再升科技可转债、天合光能科创板 IPO 等标杆项目,2024 年完成 47.57 亿元增资扩股,创当年证券行业最大融资纪录,推动公司总资产突破 900 亿元。
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对兴银基金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:
投研协同:华福证券在科创板、可转债等领域的投行经验,可与兴银基金的固收优势形成互补。例如,华福证券 2024 年承销的天合光能科创板 IPO 项目,其产业链研究资源可迁移至兴银基金的新能源主题基金产品设计。
渠道协同:华福证券的 "乐投" 财富管理平台与兴银基金的公募产品可形成交叉销售。截至 2025 年 6 月,华福证券客户资产规模突破 8000 亿元,若其中 1% 转化为兴银基金产品,即可带来 80 亿元增量规模。
资本协同:华福证券 2024 年完成的 47.57 亿元增资,为兴银基金未来可能的资本补充提供了潜在支持。例如,通过股东注资或业务协同提升资本充足率,助力其权益类产品扩容。
二、兴银基金的现状与挑战:固收依赖与权益短板
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兴银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为 1097.28 亿元,但结构失衡问题突出:债券型基金占比 60.7%(665.70 亿元),权益类产品不足 35 亿元,在股市回暖周期中明显掉队。这种 "股弱债强" 的结构,既源于历史路径依赖,也受制于投研能力不足。
黄德良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:
净值化转型压力:资管新规后,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下行,兴银基金需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以增强收益弹性。但当前其权益团队规模较小,主动管理能力待提升。例如,2025 年一季度其权益产品近一年排名行业前 3%,但绝对规模仍不足 50 亿元。
渠道拓展瓶颈:依赖银行代销的传统模式面临费率竞争压力。华福证券的财富管理转型(如 "小福牛 APP" 升级、机构业务生态圈构建)能否有效反哺兴银基金的渠道拓展,仍需观察。
双重管理精力分配:同时兼任华福证券与兴银基金董事长,需平衡两大机构的战略优先级。例如,华福证券 2025 年重点推进的科创板做市、REITs 业务,与兴银基金的权益产品扩容可能存在资源竞争。
三、行业背景与战略机遇:中小机构的差异化突围
2025 年公募行业呈现两大趋势:头部效应加剧(前十大公司管理规模占比超 60%)与中小机构加速分化。兴银基金作为中型机构,唯有通过差异化定位方能突围。黄德良的潜在战略路径包括:
特色产品布局:依托华福证券的投行资源,开发 "固收 + 科创板打新"" 可转债量化对冲 " 等差异化产品。例如,华福证券 2024 年承销的再升科技可转债项目,可作为兴银基金相关产品的底层资产。
科技赋能投研:借鉴华福证券的 "数智化转型" 经验,引入 AI 辅助的量化模型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。例如,兴银基金已在 CRMW(信用风险缓释凭证)领域建立优势,可进一步拓展信用衍生品策略。
区域协同深化:依托兴业系在福建及长三角的资源,聚焦区域产业升级主题。例如,联合华福证券为福建本地科技企业提供 "IPO 保荐 + 战略配售基金" 一体化服务。
四、风险与不确定性:战略落地的关键变量
协同机制有效性:银证协同需突破部门壁垒,建立常态化的资源共享机制。例如,华福证券的研究团队能否向兴银基金开放行业数据库,将直接影响投研效率。
权益能力建设速度:兴银基金需在 1-2 年内构建起覆盖科技、消费、制造等主要赛道的投研团队。若过度依赖外部合作,可能导致策略执行滞后。
监管合规风险:双重管理模式下,需防范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风险。例如,兴银基金投资华福证券保荐项目时,需确保决策独立性与信息披露合规性。
五、历史参照与未来展望:兴业系协同的可行性
兴业系金融平台的协同已有成功先例。例如,兴业银行与华福证券合作的 "商行 + 投行" 模式,2024 年落地浙江禾迈清洁能源另类投资项目,仅用 5 个工作日完成交割,展现出高效的内部协作能力。这种 "资源整合、快速响应" 的机制,若迁移至公募领域,可能为兴银基金带来差异化竞争力。
短期内,兴银基金需在黄德良的带领下,完成三大转型:从 "固收主导" 到 "固收 + 权益" 双轮驱动,从 "渠道依赖" 到 "投研驱动",从 "区域机构" 到 "全国化布局"。长期来看,若能有效整合华福证券的投行资源与兴银基金的资管能力,有望在中小公募中率先突围,成为 "券商系基金" 差异化发展的典范。
结语:黄德良的履新,标志着兴银基金从 "规模扩张" 向 "质量提升" 的战略转折。其跨界经验与兴业系协同资源,为公司突破固收依赖、布局权益赛道提供了可能。但最终成效取决于三大关键:一是华福证券与兴银基金的协同机制能否真正落地;二是权益投研能力能否快速提升;三是双重管理下的战略定力与资源分配效率。在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,此次人事变动或将成为兴银基金重塑竞争力的关键转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