债券评级市场二季度揽单量环比上扬 前三机构业务占比近七成
日前,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(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)和中国证券业协会(以下简称中证协)联合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总结报告。报告显示,二季度债券评级及主体评级承揽量环比上升,行业头部效应显著,前三大评级机构揽下近七成业务。
承揽量与评级调整动态
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,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发行主体达 6150 家,涵盖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、公司债(含企业债)、金融债等领域。主体级别分布呈现差异,AA 级发行人在各品类债券中占比不同,AA + 级及以上发行人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和金融债中占比较高。地方政府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方面,AAA 级和 AA 级及以上产品分别占据主导。
二季度债券市场活跃度提升,15 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 3201 只,环比涨幅 22.69%;主体评级承揽量达 3905 家,环比大幅上升 77.50%。业务集中度进一步向头部靠拢,排名前三的评级机构业务量占全市场份额的 30.66%、26.29% 及 12.20%,合计近七成,显示出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。
评级调整方面,二季度有 85 家发行人经历 87 次评级调整,同比增长 6.10%,另有 12 家被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,1 家被调出。其中,正面调整 37 家,包括级别上调 34 家、展望上调 3 家;负面调整 48 家,涵盖级别下调 45 家、展望下调 3 家。中证鹏元、联合资信下调发行人数量较多,分别为 12 家和 11 家,东方金诚和中诚信国际分别下调 9 家和 7 家。
在评级机构更换方面,二季度 158 家发行人变更评级机构,较上季度增加 44 家,同比增加 37 家。其中 14 家发行人新评级机构给出的级别高于原级别,上调率 8.86%,环比上升 1.84 个百分点。标普(中国)、安融评级上调发行人比例较高,在其新承做业务中占比较大。
分析师队伍结构优化
评级行业分析师队伍呈现总量收缩、结构优化的态势。截至 6 月 30 日,15 家评级机构分析师总数为 1619 人,同比减少 86 人,环比减少 14 人。但从从业经验来看,3 年及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达 79.56%,同比提高 9.18 个百分点,环比提高 3.32 个百分点;5 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 51.95%,同比提高 2.98 个百分点,环比提高 2.41 个百分点,表明行业人才沉淀和经验积累在加强。
业务量方面,2025 年二季度,3 年及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为 4.57 个。中证鹏元以人均 6.66 个业务量位居榜首,大公国际、联合资信和东方金诚分别为 5.69 个、5.57 个和 5.07 个,反映出不同机构分析师业务负荷情况。
中证协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针对 2025 年重点工作,提出评级区分度与评级符号序列研究、评级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、科创债和高收益债评级方法研究等建议,并形成《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 2025 年重点工作及分工》,助力行业聚焦关键问题,提升专业水平。
交易商协会和中证协表示,后续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,持续强化评级行业自律管理。信用评级机构需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,优化评级技术体系,依法合规开展业务,切实提升评级质量,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服务,促进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