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金融赋能撬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——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蔡彤娟
当前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复苏与升级,如何以金融为支点激活消费潜力、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,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、研究员蔡彤娟在接受专访时,从消费转型、政策效能、破局路径、新业态支持及环境构建等维度,深入解读了金融赋能消费的核心逻辑与实践方向。
一、从 “被动满足” 到 “主动创造”:金融重构消费支持逻辑
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,要求金融支持体系从 “适配需求” 向 “引领需求” 转型。蔡彤娟强调,金融机构需打破传统 “产品导向” 思维,转向 “场景导向” 与 “数据导向” 的服务模式,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,激活潜在消费动能。
在服务理念革新上,金融科技成为关键抓手。依托大数据构建的用户行为画像,可实现定制化分期方案、“先享后付” 等灵活支付方式的精准推送,既提升消费便捷性,也增强用户信任度。例如,针对年轻群体的数字内容消费、家庭的绿色家电置换等场景,通过动态授信与场景嵌入,能有效降低消费决策门槛。
重点领域的精准发力是核心路径。蔡彤娟指出,绿色消费、养老健康、文化旅游与数字消费四大领域兼具长期潜力与现实带动力:绿色消费可通过绿色信贷利率优惠、碳积分兑换等机制,推动新能源车、节能家电普及;养老健康领域需拓展 “健康 + 保险 + 服务” 综合产品,如将长期护理保险与康养机构服务绑定;数字消费则需匹配 5G、VR 等技术应用,为虚拟娱乐、数字创作等新型场景提供支付与融资支持。
此外,储蓄与消费的联动机制创新尤为重要。蔡彤娟举例,“定投 + 消费返利”“养老理财 + 健康消费抵扣” 等设计,能在保障居民财富积累的同时,引导储蓄资金有序转化为消费支出。而县域与下沉市场的消费信贷供给扩容,可通过简化审批流程、优化风控模型,释放低线城市消费活力。
二、政策撬动:从 “量的恢复” 到 “质的提升”
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的推出,为消费升级注入了政策动能。蔡彤娟分析,这类低成本再贷款通过 “定向滴灌”,既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、文体娱乐、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,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可负担的金融服务,形成 “供给激活需求” 的良性循环。
在提升消费可及性方面,政策推动下,教育培训、健康医疗等服务领域的信贷渠道显著拓宽。例如,部分地区推出的 “养老贷”,通过分期还款设计降低了专业养老服务的准入门槛,满足了多层次养老需求。而 “分期 + 消费券” 的地方联动模式,在文旅、健康体检等领域有效缓解了大额支出压力,带动中长期消费意愿提升。
产业链协同效应同样显著。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,直接推动养老地产、康复设备、医养融合等上下游行业发展,间接扩大就业与居民收入,形成 “产业复苏 — 收入增长 — 消费升级” 的正向循环。蔡彤娟预判,随着政策落地深化,信贷支持将进一步向细分场景延伸,如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、县域文旅资源开发等,释放更大内需潜力。
三、破局消费活力瓶颈:从预期改善到场景创新
当前消费市场的 “滞后反应”,折射出居民对收入预期、社会保障与消费环境的多重顾虑。蔡彤娟将核心原因归结为四点:收入预期不稳导致风险偏好下降,中低收入群体防御性储蓄倾向增强;医疗、教育等刚性支出占比高,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加剧储蓄动机;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周期延长,房地产与资本市场波动削弱消费能力;传统消费饱和与新型消费供给不足并存,难以形成普遍拉动力。
针对性破解需多维度发力。在收入端,需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拓宽就业渠道,如先进制造业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岗位扩容,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溢价;在保障端,应强化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,完善基本社保体系,推动公立医疗教育资源下沉,降低家庭刚性支出压力;在政策端,可探索家庭消费专项抵扣(如子女教育、养老支出税前扣除),并对绿色消费、服务消费发放定向补贴与消费券。
新型消费场景的培育是关键突破口。蔡彤娟强调,需推动文旅融合、智能家居、元宇宙娱乐等产业创新,通过 “产品迭代 + 体验升级” 提升消费吸引力。例如,沉浸式文旅项目、个性化智能家居套装等,能有效激活年轻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。
四、护航新业态:金融适配与风险防控并重
直播电商、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崛起,重塑了消费市场格局。蔡彤娟认为,其 “新” 源于四方面革新:渠道上,直播电商通过 “内容 + 互动” 缩短消费转化链条;资源配置上,共享模式提升闲置资源效率,降低消费门槛;体验上,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增强定制化与黏性;机制上,数据驱动实现供需精准匹配。
金融支持需紧贴新业态特点。在产品创新上,可面向主播、平台商家推出短期周转贷、供应链融资,为共享经济服务者(网约车司机、民宿房东)定制信贷与保险产品;在支付体系上,加强与平台对接提升跨场景支付效率,推动数字人民币在直播打赏、共享租赁等场景试点;在信用体系上,基于交易数据、服务评分构建多维度信用模型,提升小微参与者的信贷可得性。
直接融资与风险防控需同步推进。蔡彤娟建议,设立新业态专项基金支持平台型企业发展,推动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;同时强化监管协同,防范非法集资、虚假交易等风险,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与权益。
五、筑牢安全防线:构建 “三位一体” 消费金融环境
金融诈骗、信息泄露等问题,是制约消费信心的重要障碍。蔡彤娟提出,需构建 “制度规范 + 技术防护 + 公众教育” 的三位一体保护机制,重塑消费金融信任基础。
制度层面,需明确数据收集使用边界,规范金融产品销售环节,金融机构应落实数据 “最小必要” 原则,杜绝敏感信息滥用;技术层面,运用 AI、区块链等技术强化风控,如通过行为分析识别虚假客服、非法 APP 等诈骗渠道;权益保护层面,建立统一投诉处理平台,完善信用修复与误判申诉机制,提升纠纷解决效率。
公众金融素养提升是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针对老年人、学生等易受骗群体,需开展定制化反诈宣传,通过案例讲解、场景模拟等方式增强防诈能力。“只有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与公正,才能真正释放消费意愿,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。” 蔡彤娟强调。
从理念革新到政策落地,从新业态支持到风险防控,金融赋能消费的核心在于 “精准匹配” 与 “可持续”。蔡彤娟的分析揭示,唯有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消费全链条,兼顾效率与安全、创新与规范,才能真正撬动消费市场的更大活力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