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银行密集 “补血”:国资险资成主力 长效补充机制待完善
今年以来,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动作频频。据 Wind 数据,超二十家中小银行通过增资扩股、发行资本债券等方式 “补血”,股东以国资、董监高为主力。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市场对中小银行发展的信心,也凸显了资本补充对其抵御风险、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。业内专家指出,短期 “输血” 需与长效机制结合,方能从根本上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。
一、增资潮涌:中小银行多渠道 “补血” 提速
今年以来,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呈现 “范围广、方式多、节奏快” 的特点,覆盖城商行、农商行等多个类型。
(一)增资扩股案例密集落地
城商行动态:成都银行调整增持计划,取消价格上限,将增持金额区间定为 6.99 亿 - 13.99 亿元,期限延长至 12 个月;江苏银行董监高及中层干部提前完成增持计划,显示内部对银行发展的信心。
农商行批量获批:浙江多家农商行增资获监管批复,如莲都农商行注册资本从 5.61 亿元增至 5.78 亿元,青田农商行从 5.6 亿元增至 5.77 亿元,通过小幅增资稳步夯实资本基础。
更多银行加入:青岛银行、张家口银行、廊坊银行等十余家城商行通过定增、股东增持等方式补充资本;浙江稠州商业银行、山西银行等则获批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或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,拓宽外源性补充渠道。
(二)补充方式多元化:从定增到 “二永债”
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日益丰富,形成 “内源性 + 外源性” 结合的多元路径:
股权类工具:包括定向增发(如青岛银行引入国资股东)、配股、优先股等,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或其他一级资本。
债务类工具:“二永债”(二级资本债、永续债)成为主流,转股型资本债券等创新工具也逐步应用,主要补充二级资本。
案例典型:兴业银行通过 “兴业转债” 转股,福建省财政厅持股比例从 19.09% 增至 20.57%,涉及资金约 86.44 亿元,既补充了资本,又优化了股权结构。
二、增持主力:国资与险资成核心力量
中小银行 “补血” 过程中,地方国企、险资等长期资金成为增持主力,体现政策支持与市场认可的双重逻辑。
(一)地方国资:政策导向下的 “稳定器”
专项债支持:7 月吉林省发行 260 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,通过吉林金控集团间接入股吉林农商银行,用于省级农商行组建及资本补充,是今年首笔落地的中小银行专项债。
国企直接增持:青岛国信集团(青岛市属国企)通过子公司增持青岛银行,这类操作既增强银行资本实力,又优化地方金融机构股权结构,符合 “地方政府牵头化解区域金融风险” 的政策导向。
兴业研究指出,地方国企增持是 “存量股东优化 + 风险化解” 的重要方式,既能补充资本,也能通过股权整合推动中小银行改革重组。
(二)险资:看重 “低估值 + 高股息” 的配置价值
险资对银行股的增持聚焦高股息、低波动标的,尤其偏爱 H 股银行:
举牌案例:平安人寿三次举牌招商银行 H 股,两次举牌农业银行 H 股和邮储银行 H 股;瑞中人寿举牌中信银行 H 股,新华人寿举牌杭州银行。
投资逻辑:银行股低估值(破净状态普遍)、高股息(收益率优于长债)的特点,与险资 “长期配置、稳健收益” 的需求匹配;H 股银行股息率更高,且估值波动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(OCI),平滑业绩波动。
协同价值:部分险企通过持股优质城农商行实现银保渠道协同,改善业务回报,形成 “投资 + 业务” 双赢。
三、深层逻辑:资本补充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 “必答题”
中小银行密集 “补血”,源于资本对其风险抵御、业务拓展的核心作用,以及当前内外部压力的双重驱动。
(一)资本的核心价值
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 “缓冲垫”,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;同时,资本实力决定信贷投放能力,尤其对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、支持区域经济的中小银行而言,充足资本是开展业务的前提。
(二)补充压力加剧
内源性不足:部分中小银行盈利能力承压,净利润留存(内源性补充主要方式)空间缩小。
外源性受限:中小银行品牌影响力弱、资产质量波动大,市场化融资渠道较窄,依赖政策支持。
监管趋严: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不断细化,对中小银行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要求提高,进一步倒逼资本补充。
四、专家建议:从 “短期补血” 到 “长效机制”
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单次增资或注资只能解燃眉之急,需建立多元、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。
拓宽市场化渠道: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曾刚建议,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上市融资,扩大资本债券投资人范围(如引入社保、养老金等长线资金),打破 “融资依赖政策” 的被动局面。
创新资本工具: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强调,需加快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具创新,针对中小银行特点设计差异化产品,避免 “工具适配性不足” 问题。
构建长效机制:券商分析人士指出,需平衡 “外源性补充” 与 “内源性积累”,通过改善经营(提升盈利)、优化资产质量(降低风险消耗),让资本 “造血” 能力与 “补血” 速度匹配,避免 “补而不充”。
中小银行密集 “补血” 是应对风险挑战、支撑实体经济的必要举措,国资与险资的参与为其注入了信心与资金。但长远来看,仅靠短期增资难以根治资本短板,需在政策引导下拓宽市场化渠道、创新工具、强化内生能力,构建 “内外协同、持续健康” 的资本补充生态。这既是中小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,也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、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