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WAIC 人工智能金融论坛:AI 重塑金融需破局 “系统重构”,创新与底线并重
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期间举办的 “人工智能金融领导者论坛” 上,与会嘉宾达成核心共识:AI 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绝非单纯的技术落地,而是涉及认知革新、制度调整、人才升级、生态共建的全链条系统重构。面对即将到来的金融新范式,行业需在突破技术边界的同时,牢牢守住 “稳定与信任” 的核心底线 —— 这一观点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,也为当前 “AI + 金融”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一、上海 “双向赋能”:构建 “AI + 金融” 的生态基石
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与人工智能创新高地,上海正通过 “要素支撑、资本供给、场景落地” 三维发力,打造 “AI 赋能金融、金融反哺 AI” 的良性循环,成为全国 “AI + 金融” 融合的标杆城市。上海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吴伟在论坛中披露了三大核心进展:
1. 要素支撑:机构与人才双轮驱动
金融机构集聚: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近 1800 家,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达 1/3,为 “AI + 金融” 提供丰富的应用主体;
人才培育提速:推动 14 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,定向培养 “AI 技术 + 金融业务” 的复合型人才,破解行业 “人才缺口” 难题 —— 据此前行业报告,2025 年国内 “AI + 金融” 人才需求缺口超 20 万,上海的高校布局正精准填补这一空白。
2. 资本供给:千亿元级基金矩阵护航
通过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、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等,构建起千亿元级资本支持体系,一方面为 AI 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,另一方面吸引全球金融科技 “独角兽”、头部金融机构科技子公司落户,形成 “资本 - 技术 - 产业” 的联动效应。例如,某国际 AI 风控企业凭借上海母基金注资,半年内就推出了适配国内中小银行的轻量化反欺诈模型。
3. 生态落地:场景驱动技术规模化应用
上海通过 “场景对接” 机制,推动 AI 在金融核心领域的落地:从跨境结算的智能汇率预测,到普惠信贷的实时风险定价,再到零售金融的个性化服务推荐,实现 “技术突破 — 场景验证 — 产业升级” 的闭环迭代。以某国有大行上海分行为例,其基于 AI 的跨境结算智能核验系统,将单据审核时效从 2 小时压缩至 10 分钟,错误率降至 0.1% 以下。
二、金融机构实践:从 “技术应用” 到 “组织重构”
论坛上,农业银行、摩根大通、浦发银行等机构负责人分享了 “AI + 金融” 的落地经验,核心逻辑已从 “用技术优化流程” 转向 “以 AI 重构组织”,凸显 “人机协同” 与 “人文关怀” 的平衡。
1. 农业银行:人机协同 + 人文关怀的 “双本原则”
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提出,AI 应用需配套 “组织层面的适应性调整”:
流程与制度重构:针对 AI 落地,同步优化劳动组合、作业流程(如将信贷审批中的人工复核环节与 AI 初审环节衔接)、管理制度(如明确 AI 决策的责任边界),实现 “高效人机协同”;
双 “以人为本”:对外以客户需求为核心(如为老年客户开发语音交互的养老金查询功能),对内以员工体验为重点(如用 AI 辅助客户经理完成报告撰写,减少重复性工作),最终提升客户与员工的 “双获得感”。
2. 摩根大通:人才是 “AI + 金融” 的核心变量
摩根大通环球企业银行大中华区总裁黄健直言,银行在 AI 时代的竞争,本质是 “人才能力的竞争”,并明确两类关键人才需求:
复合型人才:既懂 AI 技术逻辑,又熟悉金融业务规则(如能理解信贷风控模型的算法原理,同时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知识);
终身学习型人才:AI 技术迭代速度快,“学校所学技能仅能满足 30% 的工作需求”,员工需具备在不同场景中快速学习新技术、新理念的能力 —— 为此,摩根大通已在上海设立 “AI 金融学院”,定期开展算法、合规、业务融合的跨部门培训。
3. 浦发银行:“三端相向而行” 的融合逻辑
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提出,AI 赋能金融不能 “单端发力”,需产业端(需求方)、技术端(供给方)、金融应用端(落地方)协同推进:
产业端需明确真实需求(如小微企业对 “快速信贷审批” 的需求);
技术端需提供适配金融场景的解决方案(如轻量化、低 “幻觉” 的信贷模型);
金融应用端需搭建落地载体(如对接产业数据的智能风控平台);
三者需通过 “场景共创” 机制(如银行联合 AI 企业、产业链核心企业共建实验室),打破 “技术与业务脱节” 的困境。
三、生态协同:监管、产业、高校的 “全方位合作”
论坛嘉宾一致认为,“AI + 金融” 的系统重构离不开跨主体的协同,尤其是政府与监管的 “包容支持”,以及产业界与学术界的 “能力互补”。
1. 监管包容:为创新留足 “试错空间”
张为忠与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张成奇均提到,AI 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存在 “不确定性”,需监管部门提供 “局部试点、可控创新” 的环境:
例如,对 AI 在普惠信贷、智能投顾等领域的应用,可通过 “监管沙盒” 机制,允许机构在限定范围、限定规模内测试,待验证安全性后再推广;
避免 “一刀切” 的监管政策,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(如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)提供差异化的 AI 应用指引。
2. 跨主体合作:打破 “数据与知识壁垒”
张成奇强调,“AI + 金融” 不是某一方的 “独角戏”:
金融机构需开放业务场景与数据(在合规前提下),为 AI 技术提供 “实战训练素材”;
AI 企业需深入理解金融逻辑,避免技术 “悬浮化”(如通用大模型直接套用至信贷场景导致 “幻觉”);
高校需加强 “AI + 金融” 的交叉学科建设,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 “桥梁型人才”;
政府需搭建对接平台(如上海的 “AI 金融场景对接会”),推动各方资源整合。
四、总结:创新与底线的 “动态平衡” 是关键
此次论坛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:AI 对金融的重塑已进入 “深水区”,单纯的技术突破不足以支撑行业变革,需同步解决 “认知跟不上技术、制度跟不上应用、人才跟不上需求、生态跟不上协同” 的系统性问题。
未来,“AI + 金融” 的发展路径将围绕两大核心展开:一方面,通过技术迭代(如低 “幻觉” 金融大模型、智能体工作流)、组织调整(如人机协同流程)、生态共建(如跨主体合作),持续释放 AI 的效率价值;另一方面,始终将 “稳定与信任” 放在首位 —— 无论是数据合规、模型可解释性,还是人才伦理培养,都需守住金融行业的核心底线。
正如上海在 “AI + 金融” 领域的探索所示,只有当技术创新、制度保障、人才支撑、监管包容形成合力时,AI 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 “核心引擎”,而非引发风险的 “不确定变量”。这既是本次论坛的共识,也是行业未来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