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科技金融破局之道:从瓶颈突破到济南实践,构建 “科技 — 产业 — 金融” 良性循环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8-26
摘要:作为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之首,科技金融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纽带,也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。当前,我国科技创新浪潮催生海量金融服务需求,但科技企业“轻资产、高成长、高风险”的特性,与传统依赖不动产抵押的信贷模式形成突出矛盾。如何通过政策创新、平台搭建、模式变革破解融资瓶颈?以济南(全国首批科创金融改革试,科技金融破局之道:从瓶颈突破到济南实践,构建 “科技 — 产业 — 金融” 良性循环

 

作为金融 “五篇大文章” 之首,科技金融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纽带,也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力量。当前,我国科技创新浪潮催生海量金融服务需求,但科技企业 “轻资产、高成长、高风险” 的特性,与传统依赖不动产抵押的信贷模式形成突出矛盾。如何通过政策创新、平台搭建、模式变革破解融资瓶颈?以济南(全国首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)为代表的地方实践,给出了 “政策引导 + 数据赋能 + 资产盘活” 的系统性解决方案,为全国科技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

一、科技金融的核心命题:破解两大融资瓶颈,突破传统信贷桎梏

科技企业的融资困境,本质是 “金融供给与科技需求的错配”—— 传统金融机构依赖 “抵押物 + 财务数据” 的评估逻辑,难以适配科技企业的核心价值载体(知识产权、人才、技术潜力),导致两大瓶颈凸显:

1. 信息不对称:金融机构 “看不懂” 科技企业价值

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进度、专利市场价值、未来成长潜力等信息高度专业,金融机构缺乏专业评估能力,难以精准判断企业风险与收益。部分科技企业因成立时间短、无传统财务数据,长期处于 “信用白户” 状态,即便拥有核心技术,也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可。

2. 缺乏抵押物:传统信贷模式 “水土不服”

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(专利、软件著作权)、人才团队、研发成果,而非厂房、设备等不动产,传统 “重抵押、轻信用” 的信贷模式无法覆盖这类轻资产属性。数据显示,我国 60% 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 “无合格抵押物” 被拒贷,“贷早、贷小” 成为行业难题。

相较于普通小微企业,科技企业虽具备 “高成长性、高收益性”(如某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成功后利润率可达 50% 以上),但同时面临 “研发失败、市场波动” 等风险,如何平衡 “风险与收益”,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前端转移,成为科技金融改革的首要课题。

二、政策协同:国家引导与地方创新的 “上下联动”

为破解上述难题,国家与地方层面形成 “顶层设计 + 基层探索” 的政策合力,从 “工具创新、市场改革、生态搭建” 三方面为科技金融赋能:

1. 国家层面:构建多维度政策支撑体系

近年来,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打破传统信贷桎梏,重点聚焦 “结构性引导、市场深化、风险分担”:

货币政策工具牵引: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、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,引导金融机构向科创企业倾斜,2024 年全国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超 5000 亿元,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创贷款超 2 万亿元;

监管政策突破:金融监管总局、科技部等联合发布《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 “建立科技企业专属授信模型”,将知识产权、人才资质等纳入评估体系;

资本市场改革:深化科创板、北交所差异化制度设计,允许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,2024 年科创板新增上市企业中,60% 为未盈利科技企业,募资总额超 800 亿元。

2. 地方层面:济南 “六专四价” 的系统性实践

作为 2021 年首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,济南探索建立 “六专四价” 工作体系(“六专” 指专项政策、专营机构、专业团队、专属产品、专门通道、专项考核;“四价” 指知识产权作价、人才价值、数据定价、信用评价),从 “政策扶持、平台搭建、模式创新” 三方面实现突破:

政策奖补引导:对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机构(如银行、保险)给予最高 500 万元奖补,对科创企业贷款按利率的 30% 贴息,对科技保险保费补贴 50%,撬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科创企业;

结构性工具落地: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向济南倾斜科技创新专项引导额度,截至 2025 年 3 月末,金融机构已运用该额度发放科创贷款322 亿元,支持超1 万户次市场主体,覆盖生物医药、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;

风险分担机制:建立 “政府 + 银行 + 担保 + 保险” 四方风险池,对科创企业贷款坏账按 “政府 40%、银行 30%、担保 20%、保险 10%” 比例分担,将银行风险敞口降低至传统模式的 1/3。

三、济南实践:三大创新抓手,盘活科技企业 “无形价值”

济南的核心突破在于:不再依赖传统不动产抵押,而是通过 “数据赋能、知识产权作价、人才价值量化”,将科技企业的 “无形资产” 转化为 “信贷动能”,构建起 “全链条、多层次” 的科创金融生态。

1. 数据赋能:“泉融通” 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

济南打造的 “泉融通” 综合融资服务平台,是破解 “信息孤岛” 的关键载体 —— 通过整合政府部门(市场监管、税务、知识产权)、公共事业单位(电力、水务)、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,实现 “企业信用数据可定价、可流转”:

数据整合:平台汇聚企业工商信息、纳税记录、专利数据、诚信经营情况等 200 余项数据,形成动态更新的企业信用画像;

功能落地:基于数据为企业生成 “信用评分”,银行可根据评分快速授信;同时提供 “供应链金融”“征信服务” 等功能,例如某科创企业凭借平台认证的 “专利数量 + 纳税记录”,无需抵押即获得 500 万元信用贷,审批时效从 15 天压缩至 3 天;

成效显著:平台已覆盖济南 90% 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,2024 年以来帮助企业获得融资超 800 亿元,企业首贷率提升 28%。

2. 知识产权作价:激活 “技术资产” 的融资价值

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的 “核心财富”,济南通过 “线上评估 + 政策支持”,打破知识产权 “评估难、质押难、处置难” 的困境:

线上评估系统:由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(省市区共建)研发知识产权评估评价系统,实现 “一键导出” 评估报告 —— 系统整合专利法律状态、市场应用前景、技术先进性等维度,自动生成 “企业科创属性微导航” 报告,截至 2025 年 3 月已出具 1312 份,还完成 11 份专利价值分析报告;

质押融资突破:银行依据评估报告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,政府对质押登记费、评估费给予全额补贴,同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。数据显示,该平台服务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金额达176.23 亿元,某新能源企业以 3 项核心专利质押,获得 2000 万元贷款用于技术迭代,成功打开海外市场。

3. 人才价值量化:“人才贷” 破解 “核心资产” 融资难题

人才是科技企业的 “第一资源”,济南推出 “人才贷” 政策,将 “人才资质” 转化为 “信用额度”,实现 “以才定贷、无押授信”:

政策设计:根据《济南市 “人才贷” 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》,贷款对象为济南市 D 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(或其创办企业),无需抵押担保即可获得信用贷款,政府对坏账按 50% 给予风险补偿;

实践成效:截至 2025 年 3 月末,济南 “人才贷” 累计备案金额达10.07 亿元、235 笔,某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(济南市 C 类人才)凭借 “人才资质” 获得 3000 万元贷款,用于组建研发团队,6 个月内推出 2 款核心算法产品,市场占有率突破 15%。

四、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:从 “路径探索” 到 “深耕阶段”

济南的科技金融实践,为全国提供了三大可复制经验:以政策引导撬动市场活力、以数据赋能打破信息壁垒、以无形资产管理盘活科技价值。这些经验的核心逻辑,是将科技企业的 “技术、人才、数据” 等核心资产,转化为金融机构可评估、可认可的 “信用依据”,彻底摆脱对传统不动产抵押的依赖。

展望未来,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,科技金融改革需从 “单点突破” 迈向 “生态深耕”:

深化数据要素应用:推动跨区域数据共享(如长三角、京津冀科创数据互通),建立全国统一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标准,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;

完善知识产权生态: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(如将专利组合打包发行 ABS)、知识产权保险(覆盖侵权、贬值风险),构建 “评估 — 质押 — 流转 — 处置” 全周期服务链;

强化长期资本供给:引导保险资金、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进入科创领域,通过 “股权投资 + 债权融资” 联动,匹配科技企业 “长周期、高风险” 的融资需求;

拓展创新场景: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,探索 “科技金融 + 产业基金 + 孵化器” 的协同模式,实现 “融资 + 融智 + 融资源” 一体化服务。

科技金融的终极目标,是构建 “科技 — 产业 — 金融” 的良性循环:科技企业通过金融支持实现技术突破,带动产业升级;产业升级催生新的科技需求,反哺金融创新。随着更多地区复制济南经验,我国科技金融将从 “路径探索” 迈入 “高质量深耕” 阶段,为科技创新提供更精准、更高效的金融赋能,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