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银行下沉≠中小银行退场:农村中小银行用 “差异化” 证明能办好
农村中小银行作为县域金融的核心支柱,其重要性源于政策导向、服务特性、市场定位与生态价值的多维叠加。结合监管调研结论与实际案例,可从以下五个层面深入解析:
一、政策锚定:国家战略与改革化险的双重赋能
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地位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通过专项调研发现,189 家优质农村中小银行以 30% 的资产贡献 50% 净利润,印证其 “支农支小主力军” 定位。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“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”,并推动 “一省一策” 改革化险,通过联合银行或统一法人模式整合资源,如江苏农商联合银行通过 “小法人 + 大平台” 模式,集中处置不良资产并提升科技投入,从制度层面夯实县域金融根基。
改革化险增强可持续性
针对部分高风险机构,监管部门通过重组、注资等方式优化结构。例如,四川、广西等地通过省级统一法人模式,将分散的农信社整合为省级农商行,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。改革后,农村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,2025 年涉农贷款余额达 51.88 万亿元,同比增长 8.9%,直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。
二、服务特性:不可替代的线下触达能力
物理网点与人力下沉的深度覆盖
农村中小银行在县域的网点密度是大银行的 3-5 倍,且 70% 以上的法人机构位于县域。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国 22 个省份设立 134 家法人机构,通过 “零钱包” 现金服务、上门激活银行卡等举措,解决了偏远地区老年人、残疾人的金融需求。这种 “铁脚板” 服务模式,使农村中小银行成为县域金融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实际执行者。
非标准化需求的精准响应
大银行因风控要求高、审批流程长,难以满足农户 “短、小、频、急” 的贷款需求。而农村中小银行通过 “整村授信”“银税互动” 等模式,结合本地产业特点设计产品。例如,浙江乐清农商银行将种粮补贴纳入授信模型,实现 “补贴确权即放款”,春耕前发放助耕贷款 4.56 亿元支持 139 户种粮大户,这种 “量体裁衣” 的服务能力是大银行难以复制的。
三、市场定位:差异化竞争构建护城河
金融 + 非金融的生态化服务
农村中小银行通过嵌入社区治理构建竞争壁垒。黎城农商银行在网点设立社保代缴、燃气充值等民生服务代办点,并联合商家推出信用卡消费满减活动,使客户黏性提升 40%,2025 年上半年新增授信 7.8 亿元。这种 “金融 + 政务 + 生活” 的一站式服务,将银行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社区生态的共建者。
特色化经营与产业链深耕
中小银行立足本地资源开展特色服务,如浙江瑞安农商银行针对当地汽摩配产业,推出 “供应链快贷”,通过核心企业信用传导,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,2024 年该产品余额突破 20 亿元。这种 “一县一策” 的精准服务,使农村中小银行在细分市场形成不可替代性。
四、生态价值:县域金融生态的稳定器
与大银行的互补共生
大银行虽在资金成本和科技能力上占优,但农村中小银行的本地化优势不可替代。例如,农业银行通过 “惠农 e 贷” 线上平台提供标准化产品,而农村中小银行则负责线下调查、贷后管理,两者形成 “大银行搭平台、小银行做落地” 的协同模式。这种分工使县域金融供给效率提升 30%,不良率下降 1.2 个百分点。
风险分散与区域经济稳定
农村中小银行 90% 的新增贷款投向本地,这种 “扎根本地” 的经营策略,使其风险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。当大银行因外部冲击收缩信贷时,农村中小银行通过 “无还本续贷”“延期还款” 等政策稳定市场信心。2024 年某粮食主产县遭遇自然灾害,当地农商行通过调整还款计划,帮助 2000 余户农户渡过难关,避免了系统性风险扩散。
五、数据印证: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地位
信贷规模:截至 2025 年 2 月,农村中小银行涉农贷款余额 16 万亿元,小微企业贷款 17 万亿元,占其总贷款的 80%。
普惠覆盖:全国 90% 的乡镇实现农村中小银行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,累计为 5.7 万户农户提供小额普惠贷款授信 68 亿元。
经济贡献: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机构通过支持特色农业,带动全省茶叶、水产等产业产值增长 12%,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15 万个。
结论:破解 “高风险” 认知误区的关键
尽管部分地区存在高风险机构,但监管部门通过改革化险已取得成效:2025 年农村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较 2023 年下降 0.8 个百分点,资本充足率提升 1.5 个百分点。更重要的是,农村中小银行的价值不仅在于金融服务,更在于其作为县域经济 “毛细血管” 的社会属性 —— 通过嵌入社区、服务民生、支持实体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。正如招商银行县域分支机构负责人所言:“大银行是县域金融的主动脉,而农村中小银行则是滋养实体经济的微血管,两者缺一不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