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贵阳银行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透视:资产质量恶化与转型困境的深度解析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9-02
摘要:2025年上半年,贵阳银行在营收、净利润连续三年中期“双降”的背景下,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.7%的历史高点,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面临系统性压力。这一困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与区域经济结构矛盾的缩影,也暴露出该行在战略执行、风控能力和业务结构上的深层问题。一、盈利困局:净息差收窄与收入结构失衡的双重挤压贵阳,贵阳银行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透视:资产质量恶化与转型困境的深度解析

 

2025 年上半年,贵阳银行在营收、净利润连续三年中期 “双降” 的背景下,不良贷款率攀升至 1.7% 的历史高点,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面临系统性压力。这一困境既是宏观经济环境与区域经济结构矛盾的缩影,也暴露出该行在战略执行、风控能力和业务结构上的深层问题。

一、盈利困局:净息差收窄与收入结构失衡的双重挤压

贵阳银行上半年营收 65 亿元(-12.2%)、净利润 24.74 亿元(-7.2%),核心矛盾在于净息差持续收窄与利息收入大幅下滑。净息差从 2023 年同期的 2.18% 降至 1.53%,累计降幅达 0.66 个百分点,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 8.86 亿元(-15.26%)。这一降幅显著高于江苏银行(+19.1%)、成都银行(+7.69%)等同行,即便其净息差(1.53%)仍高于重庆银行(1.39%)。

核心驱动因素:

利率市场化冲击: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约 50BP,叠加存量贷款重定价,利息收入减少 7.26 亿元(占利息净收入降幅的 82%)。

资产结构失衡:对公贷款占比 85%(2907.7 亿元),但增速仅 0.71%,低于个人贷款 4.5% 的增幅。对公贷款中房地产、建筑、批发零售三大行业占比超 40%,而这些行业恰恰是不良高发领域。

负债成本刚性:尽管 2024 年通过优化存款结构使付息率下降 10BP,但 2025 年上半年存款成本仍同比上升 12BP,反映出揽储竞争加剧对利润空间的侵蚀。

非利息收入的微跌(-1.22%)未能对冲利息收入下滑。尽管投资收益增长 70.44% 至 17.39 亿元,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扩大,导致非利息收入整体承压。

二、资产质量恶化:房地产与批发零售业风险集中爆发

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贵阳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58.24 亿元(+4.76 亿元),不良率 1.7%(+0.12 个百分点),创上市九年新高。风险暴露呈现行业集中化与分类迁徙恶化两大特征:

行业风险集中:

房地产贷款余额 527.6 亿元(+41.68 亿元),不良率从 1.05% 升至 1.75%,不良余额 2.62 亿元。典型案例包括向贵州国际商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发放的 16 亿元贷款逾期,涉及正威集团担保,而正威实际控制人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。

批发零售业不良率 4.58%,不良余额 2.63 亿元,成为不良贡献最大行业。

贷款分类迁徙加速:正常类贷款占比下降 0.27 个百分点,关注类、可疑类、损失类分别上升 0.15、0.18、0.03 个百分点,反映潜在风险向实质损失转化的速度加快。

拨备覆盖率从 2024 年末的 257.07% 降至 238.64%,尽管仍高于监管要求,但持续下降趋势削弱了风险缓冲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行通过加大核销力度(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约 8 亿元)暂时稳定了拨备覆盖率,但这一策略难以持续。

三、资本消耗与转型压力:内生增长动能不足的深层危机

贵阳银行资本充足率从 2024 年末的 15.20% 降至 14.97%,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步下滑,反映出风险资产扩张与利润留存不足的矛盾。尽管资本充足水平仍居上市城商行中上水平,但其资本消耗速度(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约 5%)已超过净利润增速,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亟待提升。

转型困境:

零售业务质量下滑:个人贷款不良率从 2.86% 升至 3.19%,其中消费贷、经营贷风险突出。尽管零售贷款增速(4.5%)高于对公,但资产质量恶化抵消了规模扩张的收益。

科技投入见效缓慢:2024 年推出的 AI 智能风控系统尚未有效遏制零售风险,2025 年上半年零售不良余额增加 1.86 亿元,显示风控技术落地效果有限。

区域经济依赖度高:90% 以上贷款投向贵州省,而当地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为负,基建投资受地方债务约束增长乏力,导致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加大。

四、同行对比:内生问题暴露与战略执行偏差

与江苏银行、成都银行等头部城商行相比,贵阳银行的困境凸显其战略执行与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:

贷款结构僵化:江苏银行、成都银行通过零售贷款占比提升(超 40%)优化收入结构,而贵阳银行对公贷款占比长期超 80%,错失零售转型红利。

成本控制落后:贵阳银行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 4.53%,但成本收入比仍达 27%,高于江苏银行(22%)、成都银行(25%),反映运营效率偏低。

区域风险敞口集中:成都银行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分散风险,而贵阳银行对贵州省内房地产、基建的过度依赖,使其在区域经济下行时首当其冲。

五、未来挑战与破局路径

短期风险化解:

加快房地产风险贷款处置,尤其是对正威系、恒大系等重点项目的清收,可借鉴贵阳银行花溪支行支持 “白名单” 项目的经验,通过封闭运作、资金监管实现风险隔离。

加大不良资产证券化力度,将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批量转让,缓解拨备压力。

中期战略调整:

业务结构优化:将零售贷款占比从目前的 15% 提升至 30%,重点发展场景化消费贷、供应链金融,同时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(如 “爽快贷”)提升获客效率。

区域拓展突破:依托贵安新区、“强省会” 战略,加大对绿色金融、科创企业的信贷投放,逐步降低房地产依赖度。

长期能力建设:

科技赋能:升级大数据风控系统,实现从 “事后核销” 到 “事前预警” 的转变。可参考贵阳银行 2024 年 AI 智能体平台经验,将风控模型覆盖至贷前、贷中、贷后全流程。

资本补充:择机启动可转债发行或定增,补充核心一级资本,目标将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15.5% 以上,为业务扩张预留空间。

贵阳银行的困境是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、区域经济转型与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典型缩影。其破局关键在于打破路径依赖—— 从对公业务主导转向零售与对公双轮驱动,从区域集中转向适度多元化,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。若不能在未来 1-2 年内实现资产质量拐点与盈利模式重构,其在上市城商行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弱化,甚至可能陷入 “低增长 - 高风险 - 资本不足” 的恶性循环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需重点关注其房地产风险处置进度、零售业务质量改善及资本补充计划的落地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