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银行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透视:房地产困局下的生存突围
作为湖南省唯一省级法人城商行,湖南银行在 2025 年上半年以 6019.40 亿元资产规模突破 “六千亿俱乐部”,但营收、净利润的 “双降” 与房地产贷款 7.66% 的不良率,暴露出区域银行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典型困境。这一局面既是宏观经济周期与区域经济结构矛盾的缩影,也折射出该行在战略执行、风控能力和业务结构上的深层缺陷。
一、盈利困局:息差收窄与中收坍塌的双重挤压
湖南银行上半年营收 56.02 亿元(-6.77%)、净利润 19.43 亿元(-2.63%),核心矛盾在于净息差持续收窄与非息收入结构性坍塌。净息差从 2023 年的 1.73% 降至 1.53%,导致利息净收入增幅(5.53%)远低于贷款规模增速(6.47%)。这一降幅显著高于江苏银行(+19.1%)、成都银行(+7.69%)等头部城商行,即便其净息差(1.53%)仍高于重庆银行(1.39%),但利息收入增速已落后于规模扩张,反映出定价能力的弱化。
非息收入的结构性危机更为致命: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 37.77% 至 2.72 亿元,拖累营收近 2 个百分点。这一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(上市银行中收平均降幅约 15%),暴露出其在财富管理、投行等轻资本业务上的竞争力不足。尽管投资收益增长 8.75% 至 11.46 亿元,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正转负(-0.68 亿元),反映出金融资产配置的短期波动风险。
成本端的隐性压力同样不容忽视:尽管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 26.85% 至 13.53 亿元,但这主要源于核销力度减弱而非资产质量改善。若剔除减值因素,该行拨备前利润实际下降约 12%,内生盈利能力已显著恶化。
二、资产质量恶化:房地产风险的 “堰塞湖” 效应
截至 2025 年 6 月末,湖南银行不良贷款率 1.66%(+0.01 个百分点),看似微升却暗藏杀机:
风险高度集中:房地产业、建筑业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计占比 29.20%,其中房地产业不良率高达 7.66%,不良余额 2.62 亿元,成为最大风险敞口。典型案例包括对湖南某国有房企发放的 12 亿元开发贷逾期,涉及项目停工导致抵押物价值缩水至不足本金的 50%。
迁徙率攀升:正常类贷款占比下降 0.27 个百分点,关注类、可疑类贷款占比分别上升 0.15、0.18 个百分点,反映潜在风险向实质损失转化的速度加快。
拨备缓冲削弱:拨备覆盖率从 2024 年末的 177.32% 降至 177.11%,虽高于监管要求,但持续下降趋势已削弱风险抵御能力。若按房地产业不良率 7.66% 计提专项拨备,现有拨备缺口达 12 亿元。
区域经济依赖的致命伤:90% 以上贷款投向湖南省,而当地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为负,基建投资受地方债务约束增长乏力。以长沙市为例,2025 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18%,二手房挂牌量突破 15 万套,进一步加剧抵押物处置难度。
三、资本消耗与转型压力:内生增长动能的枯竭
湖南银行资本充足率从 2024 年末的 12.33% 降至 11.72%,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8.25% 已逼近监管警戒线(7.5%)。这一压力源于风险资产扩张与利润留存不足的矛盾:上半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约 6%,而净利润仅增长 - 2.63%,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几近枯竭。
资本补充的被动应对:
2025 年 8 月发行 67 亿元 3 年期金融债,票面利率 1.80%,用于优化负债结构,但无法解决核心资本缺口。
增资扩股计划虽已启动(获批募集不超过 10 亿股),但截至 6 月末仍处于审计阶段,且面临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担忧。
转型困境的多维显现:
零售业务质量恶化:个人贷款不良率从 2.86% 升至 3.19%,消费贷、经营贷风险突出。尽管零售贷款增速(4.5%)高于对公,但资产质量恶化抵消了规模扩张的收益。
科技投入见效缓慢:2024 年推出的 AI 智能风控系统尚未有效遏制零售风险,2025 年上半年零售不良余额增加 1.86 亿元,显示风控技术落地效果有限。
区域拓展突破乏力:依托贵安新区、“强省会” 战略的绿色金融、科创企业信贷投放不足,房地产依赖度仍超 25%。
四、区域竞争与政策依赖:生存空间的双重挤压
在湖南省内,湖南银行面临长沙银行的全方位压制:
资产质量:长沙银行不良率 1.15%、拨备覆盖率 314.23%,显著优于湖南银行。
业务结构:长沙银行零售贷款占比 42%,财富管理规模突破 5000 亿元,中收占比达 18%,而湖南银行零售占比不足 15%,中收占比仅 4.8%。
资本实力:长沙银行 2024 年通过可转债补充核心资本 50 亿元,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.70%,远超湖南银行。
政策依赖的双刃剑:尽管湖南省政府通过 “保交楼” 专项借款、并购贷款等政策支持化解房地产风险(2022-2023 年全省新增项目开发贷款 649 亿元),但湖南银行作为省级法人银行,需承担更多政策性业务,如对问题楼盘的纾困贷款,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压力。
五、破局路径:从 “输血” 到 “造血” 的战略重构
短期风险化解:
房地产风险出清:借鉴贵阳银行 “封闭运作、资金监管” 模式,对问题楼盘实施资产隔离,通过专项借款与并购贷款组合(如 2024 年湖南银行参与的某项目盘活案例)实现风险缓释。
不良资产证券化:将逾期 90 天以上的房地产贷款打包发行 ABS,参考华融湘江银行 2024 年发行的 12 亿元 RMBS,可快速回笼资金并腾挪拨备空间。
中期战略调整:
业务结构优化:将零售贷款占比从 15% 提升至 30%,重点发展场景化消费贷(如 “湘居贷”)、供应链金融,同时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(如 “爽快贷”)提升获客效率。
区域拓展突破:依托长株潭都市圈战略,加大对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,目标将制造业贷款占比从 18% 提升至 25%。
长期能力建设:
科技赋能:升级大数据风控系统,实现从 “事后核销” 到 “事前预警” 的转变。可参考长沙银行 AI 智能体平台经验,将风控模型覆盖至贷前、贷中、贷后全流程。
资本补充:加快推进增资扩股(目标募集不低于 50 亿元),同时择机发行可转债补充核心资本,目标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9.5% 以上。
湖南银行的困境是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、区域经济转型与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典型缩影。其破局关键在于打破路径依赖—— 从对公业务主导转向零售与对公双轮驱动,从区域集中转向适度多元化,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。若不能在未来 1-2 年内实现资产质量拐点与盈利模式重构,其在上市城商行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弱化,甚至可能陷入 “低增长 - 高风险 - 资本不足” 的恶性循环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需重点关注其房地产风险处置进度、零售业务质量改善及资本补充计划的落地效果,这些将是判断其能否在行业分化中实现战略突围的关键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