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透视六大行上半年:中期分红落地 科技金融加码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9-02
摘要:2025年上半年,国有六大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下保持稳健经营,净利润合计超6800亿元,同时均推出中期分红计划,合计派息2046.57亿元。以下从财务表现、净息差管理、科技金融布局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一、财务表现:盈利韧性凸显,分红政策持续稳定净利润双位数规模,增速分化显著工商银行以1688.03亿元净利润居首,,透视六大行上半年:中期分红落地 科技金融加码

 

2025 年上半年,国有六大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下保持稳健经营,净利润合计超 6800 亿元,同时均推出中期分红计划,合计派息 2046.57 亿元。以下从财务表现、净息差管理、科技金融布局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

一、财务表现:盈利韧性凸显,分红政策持续稳定

净利润双位数规模,增速分化显著

工商银行以 1688.03 亿元净利润居首,建设银行(1626.38 亿元)、农业银行(1399 亿元)紧随其后。增速方面,中国银行(3.76%)、建设银行(2.15%)营收增长领先,邮储银行非息收入同比激增 19.09%,成为亮点。ROE 指标中,中国银行以 9.11% 居首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分别为 8.82% 和 8.97%,均保持在行业较高水平。

中期分红规模创历史新高,股息率具吸引力

六大行中期分红总额达 2046.57 亿元,工商银行以 503.96 亿元居首,建设银行(486.05 亿元)、农业银行(418.23 亿元)次之。以 2025 年 8 月 29 日收盘价计算,各行股息率分别为:工行 4.09%、建行 4.22%、交行 4.48%,均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,显示长期投资价值。邮储银行自 2018 年以来连续保持 30% 分红比例,并首次实施中期分红,释放长期回报信号。

二、净息差管理:多重策略对冲压力,降幅逐步收窄

行业息差承压,国有大行分化明显

2025 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 1.42%,其中国有大行平均 1.31%,交通银行以 1.23% 垫底,邮储银行以 1.71% 领跑。压力主要来自 LPR 下调(5 年期累计降 60BP)、存款定期化(5 年期定存利率降至 1.3%)及地方债务置换。

差异化应对策略显效

中国银行:通过加大外币债券投资(美元利率高位窗口)和全球化布局,二季度净息差环比降幅收窄 5BP,下半年计划进一步提升外币资产收益。

建设银行:调整资产负债结构,二季度 NIM 环比仅降 1BP,横向对比仍居同业领先,预计全年息差降幅逐步收窄。

工商银行:通过数字化定价系统优化贷款收益率,2025 年上半年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提升 12BP,部分抵消负债成本压力。

政策与市场联动支撑下半年企稳

5 月存款利率下调(活期 0.05%、5 年期定存 1.3%)及高息存款到期置换,预计下半年提振息差 5.2BP。同时,新发贷款利率已触底(企业贷 3.26%、房贷 3.13%),重定价压力边际减弱,机构普遍预计全年净息差下行空间收窄至 10BP 以内。

三、科技金融布局:全周期服务体系成型,贷款规模领跑

多层次服务网络覆盖科创全生命周期

工商银行:构建 “总行 - 25 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 - 160 家科技支行” 体系,设立 28 支 AIC 基金,科技贷款余额突破 6 万亿元,债券承销规模近 500 亿元。

交通银行:建立 “股贷债租托” 综合服务体系,为 6.8 万户企业提供 1.5 万亿元科技贷款,配套差异化授信政策和尽职免责机制。

建设银行:科技贷款余额 5.15 万亿元,较年初增长 16.81%,重点支持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,目标成为 “首选科技金融银行”。

政策创新与风险缓释机制并行

交通银行对科技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不良容忍度(较普通贷款高 1.5 个百分点),并通过 “科融信” 平台整合知识产权、科研投入等九维度数据,实现 “科技报表” 向 “财务报表” 转化。工商银行推出 “基信贷”“科股贷” 等投贷联动产品,28 支基金覆盖首批试点城市,形成 “股权 + 债权” 接力融资模式。

与地方实践形成互补效应

对比地方创新模式,如山东 “科融信贷” 通过产业认定 + 科技增信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,深圳 “腾飞贷 2.0” 将贷款成本与企业成长挂钩,国有大行凭借资金规模和跨区域服务能力,在重大科技项目融资(如芯片制造、航天工程)中占据主导地位,2025 年上半年六大行牵头承销的科技创新债券占全市场 68%。

四、未来挑战与策略展望

净息差管理需持续优化

尽管下半年息差有望触底,但存量房贷重定价(预计拖累 2BP)、隐性债务置换等压力仍在。银行需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,如中国银行计划将外币债券投资占比从 12% 提升至 15%,利用美元利率高位窗口增厚收益。

科技金融需突破估值瓶颈

目前科技贷款不良率约 1.8%,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0.5 个百分点。未来需加强投贷联动退出机制建设,如借鉴上海 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” 模式,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。

分红与资本补充平衡

六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 15.2%,较年初下降 0.8 个百分点。需通过永续债发行(2025 年已发行 1200 亿元)、利润留存等方式补充资本,确保在 30% 分红比例下满足监管要求。

综上,国有大行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战略转型,在盈利增长、风险防控和服务实体经济间取得平衡。中期分红的持续实施和科技金融的深度布局,既体现对股东回报的重视,也为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。未来需在息差管理、科创生态构建等领域持续突破,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