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加码服务贸易创新 服贸会长春站启幕:东北亚合作与数字服务升级并行
8 月 28 日,2025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介活动在长春启幕,标志着这一国家级平台首次深入东北腹地,为长春乃至东北亚地区注入服务贸易发展新动能。此次活动恰逢国务院专题学习聚焦服务贸易创新、商务部即将出台促进服务出口新政的关键节点,政策红利与区域合作机遇形成共振,勾勒出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。
一、政策密集赋能:构建服务出口 "四梁八柱"
近期政策组合拳凸显国家层面对服务贸易的战略布局。国务院第十五次专题学习明确提出 "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",商务部同步透露将从财税、金融、监管便利化、国际市场开拓四方面推出新政。具体包括:用好用足中央和地方资金渠道支持重点项目,增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撬动作用;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企业的覆盖力度,优化出口退税申报流程;完善保税监管制度、便利人员往来与数据跨境流动;支持企业赴境外办展参展,强化国际市场开拓能力。这些举措直指当前服务出口结构性短板 —— 尽管上半年服务出口同比增长 15%,但运输、旅行等传统领域占比超 60%,高端服务支撑不足的问题亟待破解。
值得关注的是,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体系持续优化。自 2024 年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实施以来,已形成梯度开放格局,海南试点经验显示,负面清单模式可使服务进出口增速提升近 30%。未来,商务部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适时 "缩单缩表",进一步放宽金融、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,推动规则、规制、管理和标准的国际互认。
二、东北亚合作破局:从地理枢纽到开放高地
长春站活动的落地,标志着东北亚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,正依托区位优势打造服务贸易新增长极。在政策设计层面,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、大连等城市拟建设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园区,重点对接日韩俄的数字经济、绿色技术等领域。例如,长春可依托中韩(长春)国际合作示范区,探索中日韩在农产品、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共同市场建设;大连则可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优势,试点国际船舶保税登记、启运港退税等政策,吸引跨境服务要素集聚。
此次推介会特别设置东北亚服务贸易合作论坛,聚焦跨境电商、数字金融、文旅融合等议题。与会专家建议,可借鉴 RCEP 原产地累积规则,推动东北与日韩制造业产业链深度融合,同时依托 "长吉图" 开发开放先导区,探索建立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,实现 "借港出海" 与 "陆上通道" 的双向突破。
三、数字技术重塑:AI 赋能与风险防控并重
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成为服务贸易创新的核心驱动力。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 "人工智能 +" 行动的意见》明确要求推动服务业向智能驱动转型,这为 "AI + 服务贸易" 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。商务部研究院数据显示,上半年数字服务出口占比已达 38%,但 AI 应用仍面临数据安全、模型可解释性、国际监管碎片化等挑战。对此,政策层面正构建 "技术创新 - 安全监管 - 国际合作" 三位一体体系:国家层面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 AI 在跨境电商、智能物流等场景的应用,企业需强化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机制,同时通过进博会、服贸会等平台推动国际标准互认。
在具体实践中,跨境电商成为数字服务贸易的 "试验田"。商务部研究院建议以跨境电商为先导,推进贸易营销、单据、结算的全流程数字化,并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型贸易。例如,浙江、广东等地已形成 "电商平台 + 数字服务" 的特色模式,长春可借鉴其经验,依托本地汽车制造、冰雪经济等产业基础,打造 "智能制造 + 跨境服务" 的融合场景。
四、开放新坐标:从 "单向输出" 到 "双向循环"
此次长春站活动的深层意义,在于推动服务贸易从 "政策驱动" 向 "生态构建" 升级。一方面,通过设立东北亚服务贸易合作专区,吸引日韩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高端服务机构入驻,形成 "引进来" 的磁场效应;另一方面,鼓励吉林的冰雪旅游、黑龙江的跨境物流等特色服务 "走出去",探索与俄远东地区在农业技术、能源服务等领域的合作。这种 "引进来" 与 "走出去" 的平衡,恰与商务部提出的 "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" 战略相呼应。
展望未来,中国服务贸易将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制度型开放加速,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;二是数字服务主导增长,预计到 2025 年数字服务出口占比将突破 40%;三是区域协同深化,东北亚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。长春站活动的举办,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注脚 —— 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的双重加持下,中国服务贸易正从 "规模扩张" 转向 "质量跃升",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