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利率下险资破局:五大上市险企增配权益资产,高股息策略守护民生保障
在低利率与资产荒的双重挑战下,2025 年上半年 A 股五大上市险企通过增配权益资产实现逆势突围,其中高股息策略成为平衡收益与风险的核心抓手。这一战略调整不仅关乎险企自身盈利模式的转型,更通过支持实体经济、稳定金融市场、助力民生项目等多重路径,将金融 “活水” 精准滴灌至民生领域,彰显出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。
一、权益配置全面加码:从数据突围到战略升级
2025 年上半年,五大上市险企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全员提升,中国平安、新华保险等头部机构股票投资占比分别达 10.5% 和 11.6%,较上年同期提升 2.9 和 1.4 个百分点。这一增长背后是监管政策的强力支撑 ——《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》将偿付能力充足率超 350% 的险企权益配置上限从 45% 上调至 50%,释放出超千亿元增量资金。政策红利下,险资入市步伐显著加快,上半年全行业股票增配额达 6400 亿元,FVOCI(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)股票配置比例创 2023 年以来最大增幅,凸显对股息收益的强烈诉求。
新华保险的投资收益暴增 1842% 至 187.63 亿元,正是通过举牌优质上市公司、优化权益结构实现的典型案例。这种 “以股息补票息” 的策略,不仅缓解了净投资收益率逼近 3% 刚性负债成本的压力,更通过长期持有高分红股票,为保险资金构筑起抵御利率波动的 “压舱石”。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在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,高股息股的分红稳健性和可持续性,已成为公司收益结构中的核心支撑。
二、高股息策略的民生传导: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
险资对高股息资产的青睐,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生态。2025 年上半年,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近 30 次,其中 7 家银行股成为重点增持对象,平安人寿对农业银行 H 股的三次举牌,使其持股比例突破 14%。这种 “扎堆” 配置并非偶然 —— 银行股 H 股不仅估值较 A 股折价显著,更因港股市场免征股息税,实际股息率比 A 股同类标的高出 1-2 个百分点。以农业银行为例,其 2024 年全年现金分红达 846.61 亿元,分红率连续多年超 30%,成为险资抵御利率下行的 “避风港”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险资通过高股息投资间接支持实体经济。中国人寿投资青海黄河公司 2900 万千瓦水电项目,每年提供 600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,惠及 2500 万个家庭;新华保险通过 “农机设备贷” 等产品,为 1.2 万户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。这些民生项目的背后,是险资 “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” 属性的生动体现 —— 通过持有高股息股票获取稳定收益,再将资金反哺至清洁能源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,形成 “投资收益 - 民生改善 - 经济增长” 的良性循环。
三、双轮驱动的未来布局:成长板块与港股新机遇
在坚守高股息基本盘的同时,险资正将目光投向更具增长潜力的领域。中国平安明确提出 “围绕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板块和高分红价值股” 加大配置,中国人寿则计划利用新增 QDII 额度重点布局港股新经济和高股息资产。这种 “哑铃型” 策略既对冲了传统行业的增长瓶颈,又抓住了科技创新、消费升级等结构性机遇。例如,中国人寿在港股市场通过配置新经济标的,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同比翻倍,验证了成长板块的潜力。
政策层面,监管部门通过放宽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度比例、优化税延养老账户管理等举措,引导险资向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。这种 “增量资金 + 产业赋能” 的双重效应,正在推动险资从单纯财务投资者向战略投资者转型。以中信证券为例,其上半年完成 30 单境外股权项目,承销规模达 29.89 亿美元,其中多为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战略性行业。
四、民生温度的深层价值:从风险兜底到生态构建
险资权益配置的民生价值远超财务报表数字。在江苏银行等案例中,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 7500 亿元、个人养老金账户突破 120 万户,正是险资通过支持银行体系间接服务民生的缩影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险资通过构建 “保险保障 + 健康管理 + 财富增值” 的生态体系,正在重塑民生保障格局。友邦人寿推出的 “智选逸生” 医疗险,将特需医疗、海外特药纳入保障,覆盖预防、治疗、康复全周期,使保险从单纯赔付工具升级为健康管理伙伴。
这种转变在乡村振兴领域尤为显著。中国人寿设立的 “美丽乡村产业基金”,通过投资乡镇光伏项目为 567 户脱贫户每年增收 3000 元,同时创造就业岗位并促进生态修复。这种 “造血式” 投资模式,将险资收益与民生改善深度绑定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
五、挑战与破局:平衡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
尽管权益配置成效显著,险资仍面临净投资收益率下滑、利差损压力等挑战。2025 年上半年,上市险企平均净投资收益率降至 3.0%,接近刚性负债成本。对此,新华保险等机构通过优化配置结构、控制波动风险,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保持财务稳健。监管层面,金融监管总局正通过调整股票投资风险因子、扩大长期投资试点等政策工具,缓解险企会计波动压力,推动 “长钱长投” 机制落地。
展望未来,国金证券等机构预测,若险企未来三年每年增配 1-1.5 个百分点权益资产,每年将有约 6000 亿 - 8000 亿元资金入市,其中高股息股占比超半数。这一规模不仅将重塑资本市场资金结构,更将通过支持科技创新、绿色经济等领域,为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。从青海黄河的水电明珠到塔拉滩的光伏羊,从乡村振兴的产业基金到港股市场的新经济布局,险资正以权益配置为支点,撬动起民生保障的 “新杠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