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淮潮涌:安徽以创新生态激活新兴产业全景图谱
盛夏的江淮大地,正上演着一场由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革命。在合肥尊界超级工厂,智能生产线如精密钟表般运转;滁州天合储能基地,绿色能量在高效设备中静静流淌;蚌埠 "中国传感谷",千万个传感器编织成智慧互联的网络;宿州算力产业园,服务器阵列昼夜不息地输送着数字洪流……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新兴产业的活力脉动与前沿科技的冲击碰撞,共同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。安徽正以 "空天地一体化" 的产业布局、"智造 + 创造" 的双轮驱动、"制度 + 技术" 的创新生态,书写着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高地的转型传奇。
苍穹之下: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的双线突破
合肥骆岗公园的上空,一架 EH216-S 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正沿着固定航线平稳飞行。这款由合肥合翼航空运营的电动垂直起降 (eVTOL) 航空器,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集齐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(TC)、标准适航证 (AC) 和生产许可证 (PC) 的 "三证齐全" 产品。2025 年 3 月,合翼航空再获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 (OC),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正式迈入 "载人时代"。截至目前,这款安全飞行超 6.6 万架次的航空器,已具备在城市交通、文旅观光、物流运输等多场景的商业化运营能力。
"乘客只需选定目的地,即可畅享无驾驶员的空中旅途。" 合翼航空运营总监章昱辉的介绍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新图景。支撑这一突破的是合肥构建的完整低空经济生态 —— 集聚 300 余家相关企业,实现从研发、测试到生产、运营的全链条本地化布局,开通医疗物资配送、轨道巡检等 200 余条实用航线。2024 年 11 月落成的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,更让 "出门打飞的" 从科幻走向现实,这里可同时运营 10 台、存储 50 台 eVTOL 航空器,为商业化运营提供坚实保障。
在蚌埠,另一片 "天空" 正在被开拓。2024 年 6 月,酒泉东风发射场,装备着蚌埠 "龙云" 发动机的火箭腾空而起,助力中国首次 10 千米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。这一突破背后,是 "中国?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" 十八个月建成的 "安徽速度"。作为安徽省首个商业航天专业化园区,这里已集聚九州云箭、凌空科技、星河动力等 16 家重点企业,协议总投资达 55.2 亿元,覆盖火箭发动机、卫星制造、可回收飞行器等全产业链。
凌空科技生产车间里,淡黄色的改性低密度石英酚醛材料正在接受烘烤固化。"它的密度仅为传统材料的 1/3-1/4,导热率是传统的 1/5-1/6,却能耐受 2100 摄氏度高温。" 生产中心总监陈石林的介绍揭示了火箭耐高温的秘密。这种突破高超音速飞行器防热技术瓶颈的材料,已成为航天器的 "护身铠甲"。园区按照 "1+4+N" 布局,建设 1 个科技创新中心、4 大产业基地,配合 3 只总规模超 30 亿元的专项基金,形成了 "研发 - 生产 - 应用" 的完整生态闭环。
智改数转:从老工业基地到智能制造高地
安徽全柴动力的生产车间里,一块智能大屏正实时跳动着装配线数据 —— 从 140 秒到 112 秒,单台发动机下线时间的缩短,意味着每天可增加 60 至 80 台产能。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老牌制造企业,通过 "5G + 工业互联网" 构建的智能工厂,实现了研发周期缩短 30%、生产效率提升 35% 的惊人蜕变。"今年一季度总销量逆势增长 15%,海外出口同比激增 50%,稳居行业前三。" 公司总经理刘吉文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效,其整合的 850 余家供应链资源,正释放出协同制造的规模效应。
在蚌埠 "中国传感谷",另一场智能制造革命正在上演。作为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,蚌埠已发展成为安徽唯一、全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 MEMS 晶圆生产线的城市。2024 年获评全国 MEMS 传感器十大园区的 "中国传感谷",已集聚 200 余家企业,形成 "一谷三园多点" 的发展格局,其研制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工业互联网、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。
华鑫微纳集成电路公司的车间内,全长 1200 米的智能轨道如同 "项链" 串联起各加工环节,AI 算法正为晶圆流转规划最优路径。今年 5 月投产的全国首条 8 英寸 MEMS 晶圆全自动生产线,达产后月产能将达 3 万片,一举破解国内 MEMS 行业 "有研无产、研产脱节" 的痛点。"晶圆制造是传感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,我们正助力核心芯片实现自主可控。" 公司副总经理丁敬秀的话语中透着自信,这条生产线已成为长三角智能传感产业版图的 "关键拼图"。
材料革命:从实验室到产业集群的跨越
蚌埠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展厅里,30 微米的柔性可折叠玻璃正在演示中被反复对折 —— 这相当于 A4 纸四分之一厚度的材料,按每天折叠 100 次计算,使用寿命可超过 27 年。隔壁展柜中,0.12 毫米的超薄浮法电子玻璃让阳光几乎无阻碍透过,这片打破国外垄断的 "硬通货",见证了中国玻璃新材料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。
"产业缺什么,我们就攻什么。" 中研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刘爱丽的话道出了创新逻辑。从国内最硬的高铝盖板玻璃,到最大的浮法 TFT-LCD 玻璃基板,再到最轻的空心玻璃微珠,蚌埠已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城市。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,这里在国际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占据 65% 份额,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 80% 以上。
滁州天合储能基地的生产线上,机械臂正精准抓取电芯,这些产品将成为 Elementa2 电网级储能系统的核心模块。"2022 年 7 月还是草地,2023 年 3 月第一块电池就下线了。" 总经理张春涛讲述的 7 个月投产奇迹,背后是总投资 108 亿元、占地 700 亩的产业布局。选择滁州的 "天时地利人和"—— 完备的产业基础、合肥南京都市圈交会的区位优势、"马上就办" 的政务服务,让这里快速成长为储能产业高地。作为天合光能的控股子公司,其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已具备从硅棒到系统安装的全环节能力,产品正源源不断输往全球能源核心地带。
数智兴农:种业创新守护大国粮仓
黄淮海(宿州)种业科技谷的试验田里,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楼慧强手中的豆秧根部布满根瘤 —— 这些 "小疙瘩" 是提升大豆产量的秘诀。"使用根瘤菌技术可使单产平均提高 10%,蛋白质含量提升 1%-2%,同时减少 5%-25% 氮肥使用。" 自 2020 年技术转化以来,这项成果已在 17 个省份推广应用超 800 万亩,实现了增产与环保的双赢。
2024 年 9 月建成运营的种业科技谷,已成为宿州聚力种业振兴的关键阵地。这里引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育种中心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等 10 余家科研院所,配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,实现从 "靠经验" 到 "靠数据" 的转变。"宿州每年选育国审省审品种近 100 种,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 1/3。"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化平介绍道,全市 175 家种子持证企业居安徽省第 2 位,9000 亩高产栽培示范区中,3000 亩已完成智慧化升级,年处理种粮 9000 吨、加工种子约 100 万斤。
华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构建的 "1 库 + 1 图 + 1 平台 + N 系统" 架构,为传统农业装上了 "智慧大脑"。通过物联网和 AI 视频监控,实现农田环境、作物生长、水肥管理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,大幅提升了种子繁育精准度和扩繁能力。南京农业大学在此共建的生物育种中心,正开展 "南农 77" 等大豆新品种研究,其亩产突破 350 公斤的潜力,为黄淮海粮仓注入新动能。
环境赋能:制度创新培育创新生态
"安徽对企业非常友好,让我们能专心投入研发。" 这是调研中企业负责人的普遍感受。中国社会科学院《中国法治发展报告(2025)》显示,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得分 75 分,与广东省并列全国第 3 位,这一成绩源于持续 7 年的对标提升,累计推出 800 多项改革举措。全国首部省级新能源汽车专项立法、"皖企通" 政策中枢平台实现财政资金类政策 100%"一键兑付",这些创新实践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。
在合肥,"企业需要什么,政府就提供什么" 的理念落实在每一个服务环节。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举例说:"开办多个主体时,网上办理与线下 ' 一窗受理 ' 同步推进;住宿、人才服务等问题,都能得到及时协调解决。"2023 年发布的《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实施细则》,从创新支持、要素保障等方面构建了全周期服务体系。
这种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:一季度 GDP 增长 6.2%,高于全国 0.8 个百分点;前 5 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.4%,居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 1 位;汽车产量 123.6 万辆、新能源汽车产量 61.3 万辆,双双领跑全国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11.2 件,增长 28.2%,彰显出创新驱动的强劲动能。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表示:"' 政产学研金服用 ' 协同发力,正推动安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。"
从合肥的 "飞的" 到蚌埠的火箭发动机,从 30 微米柔性玻璃到 8 英寸 MEMS 晶圆,从智慧工厂到数字农田,安徽的创新故事正在多元赛道同时上演。这里既有 "从 0 到 1" 的原始创新,也有 "从 1 到 N" 的产业升级;既有尖端科技的突破,也有传统产业的焕新。当 65% 的全球高端玻璃市场份额、50% 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、800 万亩的技术推广面积等数据交织在一起,一幅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图已然清晰。江淮大地的这场产业革命,不仅改写着区域经济格局,更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提供鲜活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