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小银行联合闯理财市场 突破或迎新进展
成都银行、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联合申设理财公司的计划,既是中小银行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突围,也是理财市场格局重塑的重要信号。这一模式的可行性、挑战及行业影响可从以下维度深入解析:
一、联合申设的战略逻辑与区域价值
(一)资本压力下的创新路径
根据监管要求,理财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 10 亿元,单家中小银行独立承担这一成本压力较大。三家银行通过联合出资,可将单家机构的资本投入降至 3-4 亿元,显著缓解财务负担。以成都银行为例,其 2025 年半年度报告显示理财业务规模达 567.2 亿元,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分别为 700.2 亿元和 219.3 亿元,合计近 1487 亿元的存量业务规模,已接近西部唯一农商行系理财子公司渝农商理财的 1635.6 亿元。这种规模聚合效应,既满足监管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,又为后续展业奠定基础。
(二)区域金融协同的战略支点
四川省在《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》中明确支持三家银行设立理财公司,旨在通过 “一省一牌” 模式填补中西部理财子公司空白。当前,全国 32 家理财公司中仅渝农商理财位于西部,而东部 8 家城商行系理财公司管理规模普遍超 5000 亿元,区域失衡显著。三家银行联合后,可整合覆盖全省的 1400 余家分支机构和超 3000 万个人客户资源,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建、绿色能源等特色产业,开发契合本地需求的固收 +、乡村振兴主题产品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(三)国资主导下的管理协同
三家银行均由国资控股(成都银行国资持股 30.2%、成都农商银行 79.6%、四川银行省属国资主导),且高管团队存在深度交叉任职(如成都银行原董事长王晖与成都农商银行原董事长黄建军 “掌门互换”),这种 “你中有我” 的治理结构大幅降低了战略分歧风险。同时,三方在风控逻辑、合规体系上的趋同性,有助于缩短联合后的磨合期,提升运营效率。
二、潜在挑战与破局关键
(一)内部治理的利益平衡难题
尽管国资背景提供了协同基础,但三家银行在资产规模(成都银行总资产超 9000 亿元,四川银行约 6000 亿元)、客户结构(成都农商银行县域客户占比超 60%)等方面仍存在差异。例如,成都银行更侧重对公业务,而成都农商银行深耕零售市场,这种业务重心差异可能导致产品研发方向的分歧。此外,利润分配机制需兼顾出资比例与业务贡献度,若采用 “同股同权” 模式,可能抑制规模较小银行的积极性。
(二)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
头部理财公司已形成显著壁垒:招银理财、兴银理财等前五家机构合计管理规模占全市场 34.9%,且通过 “科技 + 场景” 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代销网络。三家银行联合后的 1487 亿元规模仅为招银理财的 6%,品牌认知度和渠道渗透力不足。破局关键在于聚焦 “本地服务 + 特色产品”,例如开发基于四川白酒、文旅产业的收益权挂钩产品,或针对县域客户设计 10 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固收产品,与头部机构形成错位竞争。
(三)科技投入的长期考验
理财业务对投研系统、风控模型和数字化运营要求极高。以苏银理财为例,其 2025 年上半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达 4.7%,而三家银行的科技投入均值不足 2%。联合后需建立统一的 IT 平台,预计初期投入超 2 亿元,这对资本实力较弱的四川银行构成压力。可行路径是引入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,或借鉴杭州联合农商行 “轻量级投顾云平台” 模式,以较低成本实现智能化转型。
三、行业影响与趋势启示
(一)中小银行转型的范式突破
若四川模式获批,可能引发湖南、湖北等中西部省份效仿,推动理财牌照从 “东部集中” 向 “区域均衡” 重构。这种 “一省一牌” 模式尤其适合经济大省(如河南、山东),通过整合省内多家城农商行资源,既能满足监管对注册资本的要求,又能避免重复建设。例如,河南省 17 家城商行若联合申设,可形成超 3000 亿元的理财规模,与中原银行现有业务形成互补。
(二)监管逻辑的深层调整
自 2023 年底浙银理财获批后,理财公司牌照审批已停滞近 20 个月,监管层对机构合规能力、股东资质的筛选趋严。四川三家银行的联合申设若能突破,标志着监管从 “规模优先” 转向 “质量与区域平衡并重”。未来,类似 “中小银行 + 地方政府 + 金融科技公司” 的联合体可能成为新牌照发放的重点方向。
(三)理财市场的生态重构
随着中小银行自营理财规模持续压降(2025 年二季度同比减少 11.3%),代销业务已成为主要参与路径,代销银行数量从 2021 年的 97 家激增至 569 家。但代销模式利润空间有限(费率通常低于 0.3%),且难以积累客户数据。联合申设理财公司可帮助中小银行保留自主管理能力,通过 “自营 + 代销” 双轮驱动,在财富管理链条中获取更高价值份额。
四、结论与展望
三家银行的联合申设是中小银行应对行业变革的理性选择,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三重关键:一是能否通过国资主导的治理架构化解内部利益分歧,二是能否依托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产品体系,三是能否在 2026 年底前完成牌照申请与系统搭建。若能突破,这一模式不仅为中西部金融资源整合提供范本,更可能推动理财市场从 “头部垄断” 转向 “多元共生”,最终形成 “全国性机构做综合、区域性机构做特色” 的新格局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未来可重点关注该理财公司发行的川渝特色产品,以及其在绿色金融、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