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国开行深耕上合组织合作:以金融纽带织就区域共荣网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9-01
摘要: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街头穿梭的中国清洁能源公交车,到吉尔吉斯斯坦中小企业引进的中国生产线,从白俄罗斯工业园里的"极光绿"工程机械,到哈萨克斯坦铁路上的中国造机车——在"上海精神"指引下,国家开发银行以金融为桥,在上合组织区域搭建起跨越亚欧的合作网络,用一个个,国开行深耕上合组织合作:以金融纽带织就区域共荣网

 

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街头穿梭的中国清洁能源公交车,到吉尔吉斯斯坦中小企业引进的中国生产线,从白俄罗斯工业园里的 "极光绿" 工程机械,到哈萨克斯坦铁路上的中国造机车 —— 在 "上海精神" 指引下,国家开发银行以金融为桥,在上合组织区域搭建起跨越亚欧的合作网络,用一个个惠民生、促发展的项目,书写着 "共商共建共享" 的实践答卷。

一、民生工程:让绿色发展惠及寻常百姓

在乌兹别克斯坦,国开行与乌外经银行的转贷款合作,正悄然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。2023 年以来,两期合作支持采购的 1400 辆中国清洁能源公交车,不仅让塔什干居民告别了闷热拥挤的旧巴士,更让撒马尔罕、布哈拉等七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迈入 "绿色时代"。这些配备空调和无障碍设施的新车,在夏季超 40℃的大陆性气候中,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出行选择,也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公共交通系统完成低碳转型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,小企业主诺尔别科夫用国开行通过塔储蓄银行转贷的 100 万美元,扩建了制砖厂,新增了就业岗位;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,埃尔普拉斯公司借助转贷款引进中国设备,让聚乙烯管材产能提升 30%。国开行的金融活水,正通过 "转贷款" 这一精准模式,流进上合组织国家的民生末梢,既解决了当地企业融资难题,又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发展的温度。

二、银联体纽带:20 年织密区域金融合作网

2005 年,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在莫斯科诞生,国开行作为首任轮值主席行,开启了区域金融合作的探索。20 年来,这个最初由 5 国金融机构组成的联合体,已成长为拥有 9 家成员行、1 家伙伴行的区域合作平台,覆盖中亚、南亚、东欧等广阔区域。

作为银联体的核心参与者,国开行以 "政策沟通 + 资金保障 + 能力建设" 三维发力:设立两期共 600 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,定向支持基础设施、经贸合作等领域;95 期交流培训覆盖上合国家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,分享中国发展经验;通过理事会、协调员会等机制,推动各方在共建 "一带一路" 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上凝聚共识。2025 年 6 月,银联体成员行联合声明中,"深化绿色低碳、数字经济合作" 的共识,正是这一机制生命力的生动注脚。

三、小微赋能:让 "毛细血管" 激活区域经济

中小企业是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的 "毛细血管",也是国开行金融支持的重点。在乌兹别克斯坦,国开行与乌外经银行的 10 笔转贷款,已滋养 500 多家中小企业,涉及新能源、纺织、医药等领域,创造约 3 万个就业岗位 —— 这些贷款中 90% 金额小于 1000 万美元,却精准滴灌到最需要资金的地方。

在农业大国塔吉克斯坦,国开行累计发放的 4790 万美元 + 1131 万元人民币转贷款,重点支持农牧加工、建材等行业,让当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,牧民收入增加;在巴基斯坦,通过哈比银行转贷的资金,帮助小型纺织企业升级设备,产品出口份额提升 15%。这种 "小额分散、精准直达" 的模式,既尊重了上合国家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,又为区域经济多元化注入动力。

四、产业共荣:从 "中国制造" 到 "本地创造"

在中白工业园,中联重科的 "极光绿" 工程机械生产线格外醒目。依托国开行 2450 万美元贷款建成的这个基地,不仅实现了 25 吨、60 吨起重机的本地化生产,更将产品辐射至俄罗斯、乌克兰等周边国家,创造 500 个本地就业岗位。从 "出口产品" 到 "海外建厂",国开行的金融支持正推动中国企业与上合国家实现产业深度融合。

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哈萨克斯坦。为满足铁路货运增长需求,国开行牵头组建银团,提供 35.6 亿元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,支持哈国有铁路公司采购 200 台中车机车。这些针对中亚气候优化的 "抗风沙、耐高寒" 机车,采用人民币融资降低成本,既提升了哈铁路运力,又推动了中国装备标准的区域输出。

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升级,从金融合作到能力建设,国开行在上合组织区域的实践,恰是 "上海精神" 的生动诠释。未来,随着绿色低碳、数字经济等新合作领域的拓展,这张以金融为纽带的区域共荣网,必将在亚欧大陆上织就更广阔的图景,让团结协作的力量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