扩大内需:逻辑、关联与政策着力点 ——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李彬教授
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,而将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,是激活经济动能的关键。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彬从经济学逻辑、政策效能、与 “四稳” 的关联及未来着力点等维度,深入解析了扩大内需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。
一、扩大内需的经济学逻辑:总量平衡与结构协调
理解扩大内需,需立足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。李彬指出,宏观总需求由消费、投资、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四部分构成,其总量与结构共同决定了对总供给的拉动方向。短期经济均衡不仅要求总量上供需匹配,更需结构上协调 —— 消费需求的波动(尤其是耐用品的强顺周期性)、投资需求的构成(政府基建、企业固投、房地产)、净出口的外部依赖,均需与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结构形成动态适配,而利润与扩张动力则是企业响应需求的内在驱动。
市场价格机制是调节均衡的核心纽带。商品价格、工资率、利息率等通过商品市场、劳动市场、货币市场的传导,引导资源配置。其中,货币金融政策通过影响市场价格与微观主体预期,在平滑波动、促进均衡中发挥关键作用。“扩大内需本质上是通过优化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,让国内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,减少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。” 李彬强调。
二、“两重”“两新” 政策:内需提振的现实抓手
2024 年推出的 “两重”(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大战略与安全能力建设)“两新”(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、消费品以旧换新)政策,已显现出对内需的强劲拉动。
从投资端看,1-5 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.7%;与 “两新” 直接相关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 18.2%,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 64.5%。细分领域中,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、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28.9%、13.4%,凸显政策对设备升级与产业转型的推动。
从消费端看,1-5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5.0%,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53.0%、33.0%,反映以旧换新等政策有效激活了耐用品消费潜力。李彬认为,随着政策全面落地,其对内需的乘数效应将持续释放,成为连接投资与消费的重要纽带。
三、扩大内需与 “四稳”:微观稳定支撑宏观平衡
扩大内需的长效实现,依赖于 “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” 的微观基础。李彬解析了四者与内需的深层关联:
稳就业是消费的根基:居民收入(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)的稳定,直接决定耐用品、非耐用品消费的韧性,也是服务消费、新型消费(如人工智能相关)增长的前提。
稳企业是投资的核心:规上企业具备较强韧性,但承载大部分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是投资需求长期增长的关键。稳住中小微企业,才能夯实就业与投资的双重基础。
稳市场是内需的支撑:完备的产业链与良好的营商环境,是企业生存、就业稳定的土壤,也是投资与消费可持续的最大保障。
稳预期是最终目标:通过前 “三稳” 形成对微观主体的稳定预期,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长路径,实现内需的长期均衡扩张。
四、未来政策着力点:从收入到环境的全链条优化
实现扩大内需的可持续性,需聚焦四大政策方向:
一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。这一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最高,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、综合补贴等方式增加其可支配收入,能直接撬动消费总量。
二是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。针对中小微服务业企业,综合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缓解压力;同时应对自动化、AI 带来的就业结构性调整,降低转型成本,保障就业平稳过渡。
三是治理市场扭曲。以消费者补贴替代企业补贴,减少 “内卷式” 竞争;加强平台经济系统性治理,破除垄断,释放市场创新活力。
四是强化金融政策配合。让居民共享技术进步红利,例如通过完善资本市场机制,使居民在股市投资中获得技术进步企业的利润分配,增强财富效应对消费的拉动。
李彬的分析揭示,扩大内需不是简单的 “刺激”,而是通过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,让国内市场在 “供需互促” 中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。唯有筑牢 “四稳” 的微观基础,辅以精准政策发力,才能实现内需的高质量扩张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