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超预期续作 5000 亿逆回购 释放中期流动性 3000 亿
8 月 15 日,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、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 5000 亿元 6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通过该工具注入中长期资金,当月累计实现超额续作 3000 亿元。此举旨在对冲政府债券发行高峰和存单到期压力,释放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,为宽信用提供流动性支持。
一、超预期操作对冲流动性缺口
本次操作叠加 8 月 8 日的 7000 亿元 3 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,当月央行通过该工具净投放 3000 亿元,远超市场对到期 9000 亿元的续作预期。从期限结构看,6 个月期操作占比提升至 50%,表明央行在精准匹配市场中期资金需求的同时,也在为四季度流动性管理预留空间。
操作机制上,买断式逆回购与传统质押式逆回购的核心区别在于债券所有权转移。央行在回购期间可将标的债券通过现券卖断或互换便利(SFISF)等方式盘活,显著提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效率。例如,本次操作标的包括国债、地方政府债等优质资产,通过所有权过户可缓解金融机构押品冻结带来的流动性压力。
二、政策意图:护航政府债发行与宽信用
当前正值政府债券发行高峰期,7 月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加快专项债使用进度,8 月单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或超万亿元。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注入中期流动性,直接缓解银行体系因承接债券发行产生的资金分流压力。数据显示,8 月存单到期规模回升至 3 万亿元以上,叠加 MLF 到期 3000 亿元,中期流动性缺口压力显著。
此举更释放了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信号。自 2024 年 10 月央行创设买断式逆回购以来,该工具已成为替代 MLF 的重要中期流动性管理手段。与 MLF 相比,买断式逆回购操作频率更高(本月两次)、期限选择更灵活(3 个月 + 6 个月组合),且不承担政策利率职能,更侧重流动性精准投放。东方金诚王青指出,此举标志着央行正从 “价格型为主” 向 “数量型 + 价格型” 工具组合转型,通过差异化期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。
三、市场影响:流动性分层与工具替代效应
操作落地后,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保持充裕,DR007 中枢稳定在政策利率下方,显示中期流动性注入有效缓解了市场焦虑。值得关注的是,买断式逆回购的持续加量可能加速 MLF 的功能弱化。自 6 月以来,央行已连续三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实现单月 1.4 万亿元的流动性投放,而 MLF 操作规模逐步缩减。中信证券明明认为,这意味着 MLF 作为政策利率锚的角色正在淡化,未来央行可能通过 “买断式逆回购 + OMO” 组合实现流动性精细化管理。
对金融机构而言,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广带来双重影响:一方面,债券所有权转移机制提升了押品流动性,商业银行可通过该工具优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;另一方面,操作利率市场化定价(多重价位中标)倒逼机构提升资金成本管理能力,减少 “搭便车” 行为。民生银行温彬强调,这将推动全市场买断式回购业务发展,提升我国货币市场的国际化水平。
四、未来展望:四季度降准降息窗口或开启
尽管短期内降准概率较低,但央行持续加量操作已为后续政策预留空间。王青指出,若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潜在水平下方,叠加外部不确定性升温,四季度初可能再次实施降准 0.25 个百分点,并同步下调 OMO 利率 10BP。这一判断与银河证券预测的 “三季度政策利率调降 10-20BP” 形成呼应。
从工具组合看,央行可能延续 “买断式逆回购 + MLF” 的搭配策略。8 月 3000 亿元 MLF 到期后,预计将实现等额以上续作,与买断式逆回购形成期限互补。此外,随着四季度国债买卖工具的恢复使用,央行或通过 “短期 OMO + 中期逆回购 + 长期国债买卖” 的三维操作,构建更灵活的流动性供给体系。
此次操作不仅是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权宜之计,更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深刻调整。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的常态化运用,央行正以市场化方式优化流动性期限结构,为下一阶段宽信用和经济复苏奠定基础。随着政策工具创新与传导机制完善,我国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有望进一步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