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镇银行改革:现状、挑战与未来之路 —— 访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秘书长蒋勇
2025 年,村镇银行加速被合并的趋势愈发明显。这一轮村镇银行改革与农信社改革在时间上呈现 “并行状态”,部分地区将村镇银行直接并入农信机构统一法人范畴,而有些农信机构在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后,还将继续投身本省农信社改革。这些改革举措会给村镇银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?自设立以来,监管政策多次优化,村镇银行发展态势多样,未来能否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?村镇银行又该如何坚守支农支小定位,更好地服务县域乡村经济?围绕这些问题,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秘书长蒋勇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从您掌握的村镇银行情况来看,目前全国村镇银行发展整体呈现怎样的特征和发展趋势?
蒋勇:历经 18 年培育,截至 2024 年上半年,村镇银行已构建起拥有 1600 余家法人机构、遍布全国 31 个省区市、拥有 10 余万从业人员的组织体系。在近年来减量提质的政策引导下,当下村镇银行发展总体呈现经营状况稳健向好、风险可控的态势,但两极分化现象依旧显著。一部分村镇银行经营管理良好,业务特色鲜明,在服务 “三农” 和小微企业方面成效突出;而另一部分村镇银行则面临经营困境,甚至沦为高风险机构,这也正是推动本轮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同是服务县域的金融主力军,本轮村镇银行改革与农信社改革在目的和路径上有何不同?两类机构改革相互之间是否会产生影响?一些省农信系统统一法人后,也把村镇银行列入统一法人范畴,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县域金融服务产生怎样的影响?
蒋勇:村镇银行改革主要聚焦于化解风险,通过重组、兼并等手段处置高风险机构,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。改革结果体现为机构数量减少,主发起银行增资控股,进而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。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,部分省份采取 “一刀切” 政策,不论村镇银行经营状况优劣,一概改制为省内城商行、农商行的分支机构,这一做法未必是最佳选择。
农信社改革更侧重于体制机制优化,借助省级统筹整合资源,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。一些省份农信统一法人后,将村镇银行纳入统一法人范畴,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源统筹调配,壮大省级农商银行实力。不过,这也可能导致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 主体难以获得精细化金融服务。因为村镇银行原本扎根基层,熟悉本地客户需求,在服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上独具优势,纳入统一法人体系后,可能会因管理体制变化,无法充分满足这些客户多样化、个性化的金融需求。
而且,两类机构改革相互影响。农信社改革进程中整合的资源、优化的机制,或许能为村镇银行改革提供借鉴;而村镇银行改革化解的风险、提升的抗风险能力,也有助于稳定县域金融生态,为农信社改革营造良好环境。但如果在改革中处理不当,例如在整合过程中未能妥善协调两类机构的业务和管理,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业内存在部分观点认为,村镇银行绝大部分机构可能在本轮改革中被合并,甚至这一类机构可能不复存在。一方面,您如何看待 “村改支” 这种改革方式的利弊?另一方面,您对本轮村镇银行改革后呈现的行业生态有怎样的预测?
蒋勇:“村改支” 这种改革方式对于高风险村镇银行而言,是较为适宜的选择。通过将其改制为主发起行的支行,可以借助主发起行的资金实力、管理经验和风险防控体系,迅速化解风险,保障金融业务平稳运行。例如,一些原本资本充足率不足、不良贷款率高企的村镇银行,在改制为支行后,获得了主发起行的资金注入,优化了风险管理流程,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,业务得以稳定开展。
然而,部分省份背离了这一改革初衷,“不论好坏、只论‘出身’” 的做法不可取。仅仅依据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性质和意愿来决定村镇银行的去留,而不考量其实际经营状况,可能导致一些经营良好、具有特色服务能力的村镇银行被不合理地合并,使其在本地积累的客户资源、特色业务模式以及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延续,造成金融服务资源的浪费。
展望本轮改革后的行业生态,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将得到优化,整体实力得以加强。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管控和支持力度加大,有助于完善内部管理架构,提升运营效率。未来,预计会涌现出一批经营质量上乘、服务特色鲜明的村镇银行。它们将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、创新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,在县域金融市场站稳脚跟,持续为 “三农” 和小微企业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。
但不可忽视的是,作为 “草根银行”“马背银行” 的村镇银行数量大幅减少,可能致使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。因为部分村镇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,能够凭借对当地企业的深入了解,提供更为灵活、便捷的金融支持,数量减少后,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可能变窄,融资难度和成本或许会有所上升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从您了解的情况看,在 “村改支” 的改革过程中可能碰到怎样的挑战或掣肘?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?
蒋勇:在 “村改支” 改革进程中,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省份的 “一刀切” 政策。这种不加区分、统一对待所有村镇银行的做法,忽略了不同村镇银行之间的经营差异,不仅可能导致优质村镇银行的优势被埋没,还可能在合并过程中引发诸多矛盾,如人员安置、企业文化融合、业务衔接不畅等问题。
我认为,由经营稳健、管理规范的村镇银行牵头合并相邻相近区域范围内的其他村镇银行,不失为村镇银行改革的一个 “可选项”。如此一来,既能确保村镇银行的 “村” 属性不变,继续扎根基层服务 “三农” 和小微企业,又能化解部分村镇银行的风险,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势互补,增强村镇银行整体实力。例如,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、产业结构相似的县域,经营良好的村镇银行可以整合周边经营困难的村镇银行,共享客户资源、技术平台和管理经验,实现协同发展,提升区域内村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。
此外,在 “村改支” 过程中,要注重做好人员安置工作,保障员工合法权益,避免因人员变动引发业务动荡;加强文化融合,促进主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在企业文化、经营理念上的相互认同,形成合力;同时,精心规划业务整合方案,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过渡,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。
《金融时报》记者:记者近几年采访了解到,仍有部分村镇银行经营情况正常甚至比较理想。对于那些在本地业绩良好、“三农” 和小微服务做得尚好的村镇银行,其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化优势是否在合并后能得到延续?未来,主发起行对保留法人地位的村镇银行应当采用怎样的经营管理方式?
蒋勇:经营出色、在本地已打造出差异化服务的村镇银行,其业务和经营管理优势很难被其他银行轻易复制和取代。这些村镇银行长期扎根地方,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,对本地经济结构、产业特点以及客户需求了如指掌,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服务创新能力。它们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开发出契合 “三农” 和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,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,如针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户推出的专属信贷产品,或是为小微企业提供的简便快捷的贷款审批流程等。如果这类村镇银行经营管理规范、风险控制能力强,并能持续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,就应当考虑保留其法人地位,使其能够继续发挥独特作用。
主发起行对保留法人地位的村镇银行,应采取适度放权、尊重法人机构独立性的经营管理方式。主发起行可凭借自身资源优势,为村镇银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、技术赋能和人才培养,助力其提升综合实力。同时,强化协同机制,在风险防控、产品研发、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强沟通协作,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与风险防控的平衡。例如,主发起行可以与村镇银行共同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金融产品,利用主发起行的科技平台提升村镇银行的数字化服务水平,而在日常经营决策上,给予村镇银行足够的自主空间,使其能够根据本地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,更好地服务当地客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