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金融破局:中央统筹、地方实践与 AI 赋能,构建 “协同 + 安全” 新生态
“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,需要科技界与金融界共同努力。” 科技部副部长邱勇在 5 月 22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,精准点出科技金融的 “系统工程属性”—— 从科研投入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,需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多金融工具协同,更需政府、金融机构、科技企业跨领域联动。在数智化浪潮下,如何平衡创新与合规、构建良性闭环,已成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一、中央统筹:政策搭台,“揭榜挂帅” 激活创新活力
科技金融的落地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。2025 年以来,中央多部门密集出台政策,从 “机制建设、区域试点、工具整合” 三方面为科技金融铺路,形成 “全国一盘棋” 的推进格局。
1. 政策体系:七部门协同,明确 “股债贷保投” 综合路径
科技部、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》,核心聚焦 “协同” 与 “落地”:
机制协同: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,打破科技与金融部门的数据壁垒,实现 “科研项目信息” 与 “金融服务需求” 的精准对接;
工具整合:推动 “股权 + 债权 + 贷款 + 担保 + 保险 + 投资” 多工具联动,例如通过 “科创贷 + 风险补偿基金” 降低银行放贷风险,通过 “科技保险” 覆盖研发中断、成果转化失败等场景;
区域试点:在 2024 年 10 月央行、科技部确定的北京、上海、重庆等 13 个重点地区基础上,进一步鼓励试点区域探索差异化模式,形成 “可复制、可推广” 的经验。
2. 创新机制:“揭榜挂帅” 激发地方智慧
邱勇在发布会上明确,2025 年将组织科技金融创新政策 “揭榜挂帅”:
鼓励地方政府、金融机构主动 “揭榜”,针对本地科技企业特点(如硬科技企业、中小微科创企业)设计特色方案;
重点突破 “科研经费难评估”“轻资产企业融资难” 等痛点,例如通过 “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模型” 为科创企业授信,用 “产业链数据共享” 降低风控成本;
最终通过 “地方实践 — 经验提炼 — 全国推广” 的路径,让政策从 “框架性指引” 转化为 “可操作的实招”。
二、地方实践:陕西 “四维驱动” 样本,数据印证协同成效
在中央政策指引下,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探索科技金融模式,其中陕西的 “政策 — 工具 — 市场 — 人才” 四维驱动模式颇具代表性,其数据成果直观体现了协同效应。
1. 陕西实践:四维联动,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
陕西作为 13 个重点地区之一,围绕科技金融构建了全链条支撑体系:
政策维度:省委金融办、金融工委完善政策支持,推出 “科创企业白名单”,对纳入名单的企业给予贴息、担保费减免等优惠;
工具维度:联动银行、担保机构推出 “科创贷”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,截至 2025 年 1 月末,陕西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2972.90 亿元,同比增长 23.75%,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684.99 亿元(同比增 40.65%)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581.79 亿元(同比增 25.49%);
市场维度:深化与国内外金融机构、科研院所合作,引入创投基金、产业基金,推动 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” 规模超 500 亿元;
人才维度:联合高校设立 “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基地”,培养既懂科研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,解决 “评估难、对接难” 问题。
2. 地方特色:聚焦产业痛点,打造差异化优势
陕西的实践并非个例:北京依托中关村科创资源,推出 “专精特新企业专项信贷计划”;上海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,构建 “科创板 + 创投基金” 联动机制;重庆则结合西部金融中心定位,探索 “数字人民币 + 科技金融” 的支付结算模式 —— 各地区均以 “产业需求” 为核心,避免 “一刀切”,体现了邱勇强调的 “区域有重点、实施有特色、操作有实招”。
三、跨领域整合:AI 驱动金融科技,重塑科技金融服务模式
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并非割裂的概念 —— 前者是 “金融服务科技”,后者是 “科技赋能金融”,二者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形成协同效应:金融科技通过 AI 提升服务效率,为科技金融提供 “精准化、智能化” 的工具支撑。
1. 银行端:AI 重构 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”
多家银行已将 AI 作为科技金融的核心引擎,通过 “大模型 + 场景” 模式突破传统服务瓶颈:
恒丰银行:构建 “双飞轮” 模型训练体系,形成 “通用大模型 + 小尺寸大模型 + N 个场景模型” 架构 —— 通用大模型处理基础语义理解,小模型聚焦科创企业风控(如专利价值评估),场景模型适配 “研发贷”“成果转化贷” 等具体业务,某硬科技企业通过该模型实现 “专利质押贷” 1 小时预审批;
北京银行:打造 “大模型 + 小模型” 双轮驱动,推出 “京客图谱”(整合企业工商、专利、产业链数据)、“京信妙笔”(自动生成科创企业尽调报告),将企业授信审批时间从 7 天压缩至 3 天;
民生银行:升级仿生金融服务(BioFaaS),构建全行级知识体系,通过 AI 分析科研项目进度、成果转化潜力,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 “研发阶段 — 临床试验 — 量产” 全周期信贷支持。
2. 科技企业端:AI 原生平台赋能生态
科技企业则通过 AI 技术迭代,为金融机构提供 “可落地的科技金融工具”:
腾讯云:智能体开发平台依托 RAG(检索增强生成)技术、Agent 能力,帮助银行快速搭建 “科创企业智能评估助手”—— 输入企业专利号、研发投入等信息,即可生成风险评级与授信建议;
神州数码:将 “神州问学” 升级为企业级 Agent 中台,定位 “智能体工厂”,支持金融机构批量生成 “产业链金融 Agent”“知识产权质押 Agent” 等,某区域银行通过该平台,3 个月内上线 12 个科技金融场景工具,服务科创企业数量增长 50%。
四、长远发展:平衡创新与安全,筑牢 “五大支柱”
在数智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,科技金融不能只追求 “创新速度”,更需守住 “安全底线”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周道许提出的 “五大支柱”,为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方向:
新质生产力驱动:以 AI、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,提升科技金融的 “精准度”(如精准识别科创企业潜力)与 “效率”(如实时风控);
数智化重构生态:通过数据共享(合规前提下)、系统互联,打破 “科技 — 金融” 数据孤岛,同时用隐私计算、联邦学习保障数据安全;
系统性安全防线:建立 AI 模型风险预警机制(如防范模型 “幻觉” 导致的授信误判),完善科技金融业务应急预案(如科创企业违约处置流程);
分层激活地方活力:中央定框架、地方出特色,避免 “一刀切” 政策,同时加强跨区域风险联防联控;
全球视野提升竞争力:借鉴 “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”“中新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” 经验,探索科技金融的国际化服务(如跨境科创企业融资),同时防范境外金融风险传导。
总结:协同与安全并行,科技金融迈向 “高质量阶段”
当前科技金融的发展,已从 “政策推动” 转向 “政策 + 市场 + 技术” 三力驱动:中央通过 “揭榜挂帅” 激活创新,地方依托产业特色探索实践,AI 则成为打通 “科技 — 金融” 壁垒的关键工具。未来,随着 “股债贷保投” 工具进一步整合、AI 模型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完善,科技金融将更精准地服务于 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”,既为科创企业注入资金活水,也为金融机构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—— 而这一切的核心,始终是 “协同” 与 “安全” 的动态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