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国内 ETF 规模半年激增 1.34 万亿 首破 5 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里程碑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8-28
摘要:国内ETF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,标志着资本市场进入指数化投资发展的新阶段。这一里程碑式跨越背后,是政策、市场、产品与投资者行为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,同时也折射出资本市场结构优化与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的深层变革。一、市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初发布的《促进资本市,国内 ETF 规模半年激增 1.34 万亿 首破 5 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里程碑

 

国内 ETF 市场规模突破 5 万亿元,标志着资本市场进入指数化投资发展的新阶段。这一里程碑式跨越背后,是政策、市场、产品与投资者行为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,同时也折射出资本市场结构优化与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的深层变革。

一、市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
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
2025 年初发布的《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建立股票 ETF 快速注册机制,对成熟宽基产品实施 “即报即批”,并推动降低 ETF 做市、登记结算等费用。这一政策直接加速了产品供给,例如第二批 14 家基金公司集体上报的科创债 ETF,仅用数月便形成千亿级赛道。同时,监管层通过修订 ETF 风险管理指引,强化基金管理人责任,优化申购赎回清单参数设置,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流动性。

市场结构与资金行为的深度变革

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凸显:A 股的结构化行情催生主题投资热潮,例如机器人 ETF、金融 ETF 在 4-8 月份额增长居前,反映投资者借道 ETF 捕捉轮动机会的策略倾向。同时,权益类 ETF 净值增长贡献了本轮规模增量的 80%(约 8000 亿元),市场回暖直接推动规模扩张。

债券 ETF 与跨境 ETF 双线突破:科创债 ETF 作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工具,兼具成长性与稳健性,吸引配置型资金涌入;跨境 ETF 则受益于港股与美股市场表现,规模增长超 2500 亿元,其中港股互联网 ETF 单只规模突破 750 亿元。

产品创新与生态完善

从宽基主导到多元布局,ETF 产品矩阵不断丰富:

宽基 ETF 中流砥柱地位稳固:7 只千亿级 ETF 均为宽基产品,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以 4182 亿元规模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ETF。

主题与策略型产品快速崛起:科创芯片 ETF、人工智能 ETF 等细分领域产品密集申报,风格因子 ETF(如红利低波)和商品 ETF(如黄金 ETF)创新空间广阔。

债券 ETF 品类扩容:博时可转债 ETF 规模突破 600 亿元,成为债市新标杆,而科创债 ETF 的集中发行进一步拓宽固收投资边界。

投资者理念与结构升级

个人投资者从 “择时博弈” 转向 “资产配置”,机构投资者则通过 ETF 实现规模化布局。数据显示,私募机构已成为 ETF 持仓主力,保险、年金等长期资金配置比例显著提升。此外,ETF 联接基金规模同比增长 64%,场外投资者通过低门槛产品参与指数化投资的趋势明显。

二、5 万亿规模的战略意义

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

ETF 规模从 1 万亿到 5 万亿的跨越,耗时从 16 年缩短至 4 个月,增速远超美国等成熟市场。这一进程中,指数化投资占比提升至公募基金规模的 40% 以上,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形成 “双轮驱动” 格局,推动资本市场从 “散户市” 向 “机构市” 转型。

全球资管格局中的中国力量

中国 ETF 市场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 5%,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 等产品跻身全球资金净流入前 20 名,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关注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,跨境 ETF 有望成为连接境内外市场的核心通道,例如富国港股通互联网 ETF 规模突破 750 亿元,成为资金南下的重要载体。

财富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变

ETF 凭借低费率(平均管理费率 0.5% 以下)、高透明度和灵活交易特性,成为居民财富 “入市” 的首选工具。数据显示,2024 年非货 ETF 净流入 1.2 万亿元,其中股票 ETF 贡献超 80%,个人投资者通过 ETF 参与权益市场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15% 提升至 35%。

三、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

产品生态向纵深拓展

主题与策略型产品爆发:卫星产业、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 ETF 加速布局,风格因子 ETF(如质量、动量策略)和多资产 ETF(股债混合)将成为创新重点。

跨境与衍生品工具突破:ETF 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,同时研究推出实物申赎模式跨市场债券 ETF,探索 ETF 期权、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与现货的联动机制。

主动管理型 ETF 崛起:部分基金公司已试点 “主动管理 + 被动跟踪” 模式,通过 Smart Beta 策略优化风险收益比,例如嘉实沪深 300 红利低波 ETF 长期年化收益优于传统宽基。

长期资金与市场韧性强化

养老金与保险资金深度介入:监管层计划将符合条件的 ETF 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,并推动集合申购业务常态化,吸引社保、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。

跨周期特性凸显:ETF 具有 “净值上涨与份额增长” 的双向驱动逻辑,例如 2025 年 4-8 月尽管权益 ETF 出现资金净流出,但净值增长仍支撑规模扩张,体现其抗波动能力。

投资者教育与市场生态优化

投教体系升级:监管层联合基金公司推出 “超级指数节” 等活动,通过小程序、直播等数字化工具普及 ETF 投资理念,820 万人次参与的嘉实基金线上活动即为典型案例。

买方投顾模式创新:鼓励以 ETF 为核心配置标的的投顾服务,引导投资者从 “频繁交易” 转向 “买入持有”,例如将 ETF 纳入养老投顾组合,降低短期博弈对市场的干扰。

四、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启示

中国 ETF 市场的发展路径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:

速度优势:从 1 万亿到 5 万亿,中国仅用 5 年,而美国耗时 23 年,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是关键。

结构特色:美国以行业 ETF 和杠杆 ETF 为主,中国则呈现 “宽基主导 + 政策主题驱动” 的特征,例如科创债 ETF、人工智能 ETF 等产品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。

未来潜力:当前中国 ETF 规模占 GDP 比重约 4.5%,远低于美国的 25%,随着资本市场开放与居民财富增长,未来十年有望突破 20 万亿元,成为全球第二大 ETF 市场。

这一进程中,监管层需进一步平衡创新与风控,例如完善做市商激励机制、防范跨境 ETF 汇率风险;基金公司则需在产品差异化、投研能力(如指数编制)和投资者服务(如衍生品工具)上持续突破。ETF 市场的繁荣不仅是金融工具的胜利,更是资本市场从 “融资主导” 向 “投资与融资并重” 转型的重要标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