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 > 金融分期资讯

第十届 “融城杯” 金融科技创新评选启动:聚焦数字金融 “可信” 基石,解码资产市场新趋势

作者:小小 更新时间:2025-08-28
摘要:6月19日,第十届“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”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。作为数字金融领域深耕9载的权威评选,本届活动由新金融联盟与金融城主办,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,吸引60余家商业银行、科技企业代表及主流媒体参与,共同开启数字金融创新案例的“十年里程碑”征程。一、活动启航:9载深耕,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,“融城杯”始终以公正、公平、,第十届 “融城杯” 金融科技创新评选启动:聚焦数字金融 “可信” 基石,解码资产市场新趋势

 

6 月 19 日,第十届 “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” 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。作为数字金融领域深耕 9 载的权威评选,本届活动由新金融联盟与金融城主办,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,吸引 60 余家商业银行、科技企业代表及主流媒体参与,共同开启数字金融创新案例的 “十年里程碑” 征程。

一、活动启航:9 载深耕,打造数字金融创新标杆

自 2016 年首次举办以来,“融城杯” 始终以公正、公平、公益为原则,聚焦金融科技前沿实践,累计发掘 90 个代表国内顶尖水平的创新案例,涵盖智能风控、数字支付、普惠金融等多个领域,不仅获得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,更成为数字金融创新的 “风向标” 品牌。

本届评选流程延续专业严谨性,核心节点如下:

征集阶段:6 月 19 日 - 8 月 31 日,面向银行、科技企业等机构开放案例申报;

评审阶段:历经初选(资格审核与材料评估)、复选(专业评分)、终选答辩(现场路演与专家提问),10 月中旬前完成全流程评审;

表彰环节:最终评选出 “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十佳案例”,获奖机构将受邀登上外滩金融峰会领奖台,案例成果将汇编成《科技赋能金融 —— 中国数字金融最佳实践》案例集,呈送相关监管部门参考。

二、核心共识:可信是数字金融智能化的基石

启动仪式上,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围绕 “数智金融前沿趋势” 发表主题演讲,其中 “可信性” 成为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关键词。

1. 李礼辉:数字金融创新需筑牢 “四大可信支柱”

金融业对安全性、可靠性的苛刻要求,决定了数字金融智能化不能 “为创新而创新”。李礼辉明确提出,中短期数字金融创新应聚焦 “可信基础”,管控 AI 陷阱,从四方面构建可信体系:

高可靠性:AI 模型部署必须配套先进安全技术工具,既要抵御黑客攻击、数据泄露等恶意风险,也要规避系统漏洞、算法 BUG 等偶发隐患,确保金融资产、交易、数据的安全稳定;

可解释性:打破 AI “黑箱” 困境,通过可视化技术、逻辑拆解等方式,将模型推理路径转化为 “可理解的规则”—— 例如信贷审批模型需明确标注 “风险等级判定依据(如流水稳定性、负债比例)”,实现 “结果正确 + 过程透明” 的双重目标;

合法性:明确智能体的法律定位,界定其行为边界(如能否独立发起交易)、金融机构的决策责任(如 AI 误判后的追责机制),以及与客户的法理关系(如智能投顾推荐的免责条款),避免法律纠纷;

经济性:通过 “行业级预训练模型 + 定制化调优” 降低中小机构创新成本 —— 例如头部银行联合科技企业开发通用金融大模型,中小银行仅需少量算力投入即可完成本地化适配,实现 “算力共享、数据互通、成本共摊”。

在数字金融治理层面,李礼辉进一步建议:需构建安全高效的创新制度,通过兼并整合、生态共建等方式弥合中小机构 “数字鸿沟”;同时密切关注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的风险与机遇,研究 “中心信任与去中心化信任结合” 的可能性,制定风险监管预案与国际合作路径。

2. 黄益平: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 “三大趋势” 与风险警示

黄益平聚焦数字金融研究的新热点 —— 虚拟货币、数字资产、Web3 及区块链,指出全球数字资产市场正经历显著变革,呈现三大趋势:

稳定币主导交易中介:过去四五年,稳定币在虚拟资产交易中的中介占比从不足 50% 飙升至 90% 以上,成为连接法币与虚拟资产的核心桥梁;

资产代币化加速发展:尽管当前市场规模较小,但机构预测未来 5 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,传统金融机构(如高盛、摩根士丹利)逐步入场,散户参与度也持续提升;

虚拟货币 ETF 扩容:ETF 为投资者提供 “无需直接持有虚拟货币即可参与市场” 的渠道,降低了投资门槛,同时也加剧了虚拟资产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联。

黄益平强调,这些变化将带来两大关键影响:一是数字资产与央行数字货币(CBDC)存在功能替代关系,可能重塑未来支付与结算场景格局;二是虚拟资产市场与传统资产市场的风险关联性上升 ——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虚拟货币风险直接传导至美元市场,但二者联动性持续增强,未来需警惕 “跨市场风险传染”。

针对国内政策环境,黄益平建议:在风险可控前提下,可通过香港虚拟货币 ETF、合规联盟链试点、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探索等方式,适度介入数字资产创新,把握行业趋势性机遇。

三、评选细则:六大维度甄选标杆,获奖权益衔接行业资源

为确保评选的专业性与权威性,本届 “融城杯” 评委会将从六大核心维度对申报案例进行综合评估,重点考察创新价值与实践成效:

关键技术突破:是否应用 AI 大模型、隐私计算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,且技术落地有实质性突破(如降低模型 “幻觉” 率、提升数据安全等级);

商业模式创新:是否探索出 “技术 + 场景” 的可持续盈利模式(如 “AI + 普惠信贷” 的风险定价模式),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;

效率与体验提升:是否显著优化运营效率(如信贷审批时效缩短)或客户体验(如老年群体 “刷脸办业务”),有可量化的数据支撑;

数据治理深化:是否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、存储、使用流程,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挖掘;

风险管控有效性:是否配套风险防控机制(如 AI 模型风险预警、反欺诈系统),确保创新不引发系统性风险;

合规与社会责任:是否符合金融监管要求,同时在普惠金融、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,体现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。

四、总结:以 “可信创新” 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

第十届 “融城杯” 的启动,不仅是对数字金融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,更传递出行业的核心共识:在 AI 与数字资产重塑金融生态的背景下,创新不能脱离 “可信” 的根基 —— 无论是李礼辉强调的 “四大可信支柱”,还是黄益平警示的 “数字资产风险”,本质上都指向 “安全与创新的平衡”。

未来,随着评选的推进,更多兼具技术突破、场景落地与风险管控能力的标杆案例将浮出水面,这些案例不仅将为金融机构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,也将为监管部门制定数字金融政策提供参考,最终推动数字金融从 “技术驱动” 向 “价值驱动” 转型,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可持续的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