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服务业与金融的 “双向奔赴”:价值、实践、难题与未来路径
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 “桥梁”,而金融资本则是支撑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 “活水”。随着《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出台,如何实现金融与科技服务业的深度协同、破解发展难题、把握未来趋势,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命题。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对话曾刚(知名金融学者)、宋科(金融领域专家)、姚战琪(产业经济研究者)等专家,从多维度解析二者 “双向赋能” 的逻辑与路径。
一、科技服务业的 “三大核心价值”:为何成为政策聚焦重点?
科技服务业以 “知识密集、高附加值、全链条支撑” 为特征,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,这也是《实施意见》出台的核心背景 ——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 “最后一公里” 难题,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。
1. 创新转化的 “加速器”:从实验室到生产线
曾刚指出,科技服务业通过技术咨询、成果转化、创新孵化、检测认证四大核心服务,为企业创新提供全周期支撑:例如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科技服务机构的 “中试辅导 + 专利布局” 服务,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量产产品的周期缩短 30%;某智能制造企业借助检测认证服务,快速通过国际标准认证,产品出口效率提升 40%。这种 “专业服务介入”,直接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2. 产业升级的 “催化剂”:重塑经济结构
宋科强调,科技服务业的高附加值属性,正在推动产业结构向 “知识密集型” 转型:一方面,为传统制造业提供数智化改造方案(如某纺织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服务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25%);另一方面,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(如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服务、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优化服务),2024 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已突破 8%,且增速保持在 15% 以上,成为经济增长的 “新引擎”。
3. 资源配置的 “枢纽”:集聚创新要素
科技服务业通过整合 “人才、技术、资本” 等创新要素,为区域创新体系搭建基础:北京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形成 “科技咨询 + 研发服务” 集群,上海聚焦 “知识产权 + 检验检测” 高端服务,深圳则以 “科技金融 + 成果转化” 为特色 —— 这些区域通过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效应,吸引了超 60% 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,形成 “创新要素 - 科技服务 - 产业升级” 的良性循环。
《实施意见》的出台,既是对科技服务业战略价值的认可,更通过顶层设计解决 “行业标准缺失、政策协同不足” 等问题,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二、双向共生:金融与科技服务业的 “相互成就”
金融与科技服务业并非 “单向支持” 关系,而是 “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发展,科技服务业反哺金融转型升级” 的双向循环,二者在细分领域的融合已形成明确的价值闭环。
1. 科技服务业对金融的 “技术赋能”:重构金融服务能力
曾刚具体指出,科技服务业已深度嵌入金融业务全流程,成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 “核心支撑”:
金融科技咨询:为银行、券商提供数字化战略规划,例如某咨询机构为区域银行设计 “大模型 + 信贷风控” 方案,将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效从 7 天压缩至 1 天;
云大智技术应用:云计算降低金融机构 IT 运维成本(某城商行迁云后成本下降 35%),大数据提升客户画像精度(某保险公司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将投保转化率提升 18%),人工智能优化投研效率(某基金公司用 AI 生成投研报告,效率提升 5 倍);
监管科技与安全服务:通过区块链实现交易溯源(某跨境支付平台用区块链解决外汇结算对账难题),通过网络安全服务防范数据泄露(某银行接入实时风控检测服务后,欺诈交易拦截率提升 22%)。
此外,智能投研、量化交易、供应链金融科技等新兴服务,正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更精准对接 —— 例如某供应链科技公司为核心企业搭建 “数据确权平台”,帮助上下游中小科技服务商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获得贷款,解决轻资产融资难题。
2. 金融对科技服务业的 “资本赋能”:破解发展资金瓶颈
宋科与曾刚共同提到,当前金融已形成 “多层次、全周期” 的科技服务业支持体系:
信贷支持:银行推出 “科技服务贷”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,某股份制银行针对科技咨询企业开发 “订单融资” 产品,允许企业凭服务合同提前获得 80% 预付款;
资本市场对接:科创板、北交所为科技服务企业提供上市通道,2024 年有 32 家科技服务企业登陆科创板,募资总额超 400 亿元;
产业基金与风险补偿:政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(如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超 2000 亿元),地方建立风险补偿机制(某省对科技服务企业贷款坏账按 50% 补偿),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风险;
保险与担保:科技保险覆盖研发中断、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(某检测认证公司投保后,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研发损失获赔 1200 万元),担保机构提供 “见贷即保” 服务(某担保公司为科技服务企业担保费率降至 1% 以下)。
三、实践样本与现实难题:区域特色显著,三大瓶颈待破
我国科技服务业已形成 “区域差异化、领域特色化” 的发展格局,但资金、技术、人才三大难题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1. 区域实践:四大标杆的 “差异化路径”
曾刚梳理了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江苏的典型经验,其发展模式与区域资源禀赋深度绑定:
北京:依托清华、北大等科研资源,聚焦 “科技咨询 + 研发服务 + 创新孵化”,中关村科技园区聚集了超 5000 家科技服务企业,2024 年营收突破 1.2 万亿元;
上海:突出 “国际化 + 标准化”,主攻知识产权服务(浦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 800 亿元)、检验检测(上海计量测试研究院服务覆盖长三角 80% 制造企业);
深圳:以 “成果转化 + 科技金融” 为核心,通过 “深圳湾科技生态园” 等载体,推动华为、腾讯等企业的技术外溢,2024 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收入增长 45%;
江苏:侧重 “产业协同 + 县域覆盖”,在苏州、无锡等地建立 “科技服务产业园”,为长三角制造业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(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工业设计服务,覆盖 1000 余家制造企业)。
2. 现存难题: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的 “三重制约”
尽管实践成效显著,曾刚指出行业仍面临 “可持续发展” 的核心挑战:
资金瓶颈:早期科技服务机构(如初创型技术咨询公司)普遍 “轻资产、无抵押物”,银行信贷不敢投、风投不愿投,80% 的小微企业依赖自有资金,融资渠道单一;
技术短板:部分细分领域(如高端检测设备、工业软件服务)依赖进口技术,自主创新能力弱 —— 例如某芯片检测服务企业,核心设备进口占比达 90%,技术迭代受限于海外供应商;
人才稀缺:需要 “懂科技 + 懂市场 + 懂管理” 的复合型人才,而高校相关交叉学科(如 “科技服务管理”)建设滞后,行业高端人才缺口超 50 万,人才流失率高达 20%。
四、优化金融支持的 “五大方向”:专家建议的落地路径
针对上述难题,专家们从 “机制创新、产品设计、政策协同” 等维度,提出了可操作的金融支持方案,核心是 “精准匹配科技服务业的轻资产、长周期、高风险特征”。
1. 构建 “科技服务业专属信用体系”:破解信息不对称
曾刚建议,将 “服务能力、知识产权、人才团队、客户口碑” 等非财务指标纳入信用评价:例如某省试点 “科技服务企业信用评分模型”,将专利数量(权重 20%)、核心人才资质(权重 15%)、服务企业满意度(权重 25%)作为核心指标,评分达 80 分以上可获得无抵押信用贷,试点后企业首贷率提升 30%。
2. 创新 “全周期金融产品”:覆盖从初创到成熟的需求
初创期:姚战琪提出发展 “天使贷 + 股权代持” 模式,政府引导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 “债权 + 少量股权” 融资(如贷款 100 万附赠 5% 股权期权),降低企业初期还款压力;
成长期:曾刚建议推广 “订单融资 + 未来收益权质押”,例如科技服务企业可凭与核心企业的 3 年服务合同,提前获得 50% 的未来收益贴现贷款;
成熟期:宋科强调利用资本市场工具,支持企业通过 “知识产权证券化” 融资(如某技术转移机构将 100 项专利打包发行 ABS,募资 2 亿元)、科创板上市募资。
3. 强化 “长期资本供给”:解决期限错配
姚战琪指出,科技服务业回报周期长达 5-8 年,需引入 “耐心资本”:
优化政府引导基金架构,采用 “分层投资”(种子轮占比 40%、成长期占比 30%、成熟期占比 30%),并将绩效评价周期从 3 年延长至 5 年,避免短期考核压力;
引导保险资金、社保基金通过 “专项计划” 投资科技服务业,例如某保险资管公司设立 “科技服务产业基金”,规模 50 亿元,投资期限 7 年,重点布局检验检测、研发服务领域。
4. 打造 “产业链金融生态”:依托核心企业联动
曾刚建议围绕科技服务业的 “核心平台”(如大型工业互联网公司、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),构建产业链金融:例如某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其服务的 500 家中小科技服务商提供 “数据确权”,银行基于平台的服务数据(如订单量、回款率)为服务商授信,2024 年已帮助服务商获得贷款超 10 亿元。
5. 完善 “风险分担与政策协同”:降低创新成本
风险分担:建立 “政府 + 银行 + 保险 + 担保” 四方风险池,例如某风险池对科技服务企业贷款坏账按 “政府 40%、银行 30%、保险 20%、担保 10%” 比例分担,银行放贷意愿提升 40%;
政策协同:宋科建议由科技部、央行、证监会等部门建立 “科技金融协同机制”,统一科技服务企业分类标准、共享企业服务数据,避免 “多头管理、数据孤岛”。
五、未来趋势:科技服务业将迈向 “四大转型”,挑战与机遇并存
专家们一致认为,2025 年及未来,科技服务业将在 “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” 驱动下,从 “传统服务” 向 “生态枢纽” 转型,同时面临伦理、数据、人才的新挑战。
1. 四大发展趋势:重构服务模式与价值链条
姚战琪与曾刚共同预判,行业将呈现以下特征:
趋势一: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:科技服务将嵌入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形成 “全周期服务体系”—— 例如为新能源车企提供 “电池研发检测 + 专利布局 + 供应链技术优化” 的一体化服务;
趋势二:服务向 “智能定制化” 升级:AI 与大数据推动服务从 “标准化产品” 向 “个性化方案” 转型,例如某科技咨询公司通过大模型分析企业需求,自动生成 “数智化改造路线图”,定制周期从 1 个月缩短至 1 周;
趋势三:全球化与区域协同深化:头部科技服务企业将构建 “全球资源网络 + 区域特色集群”,例如某检测认证机构在海外设立 10 个实验室,同时在国内长三角、珠三角建立区域服务中心,实现 “全球标准 + 本地响应”;
趋势四:绿色化成为核心导向:在 “双碳” 目标驱动下,科技服务业将重点布局 “碳核算、绿色技术研发、新能源检测” 等领域,例如某服务机构为钢铁企业提供 “碳足迹追踪 + 减排技术方案”,帮助企业年减碳 10 万吨。
2. 三大挑战:需构建 “敏捷治理体系”
姚战琪提醒,行业发展需警惕系统性风险:
技术伦理风险:AI 驱动的科技服务(如智能算法优化)可能引发 “算法偏见”,需建立动态伦理审查机制(如每季度更新算法公平性评估标准);
数据主权难题:跨境科技服务中的数据流动(如海外研发数据传输)面临监管差异,需推动 “区域数据互认”(如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数据跨境流通试点);
跨界人才缺口:需创新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培养模式,例如高校开设 “科技服务 + AI”“科技服务 + 绿色技术” 交叉专业,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,缓解复合型人才短缺。
总结:从 “双向奔赴” 到 “生态共生”
科技服务业与金融的 “双向赋能”,本质是 “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” 的深度融合 —— 科技服务业为金融提供技术工具,金融为科技服务业注入资本活水,二者共同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 “双引擎”。随着《实施意见》落地、金融支持方案细化、区域实践经验推广,未来将形成 “政策引导 + 市场主导 + 生态协同” 的发展格局:一方面,科技服务业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 “核心枢纽”;另一方面,金融将通过更精准、更灵活的服务,成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 “稳定器”。这种 “共生关系”,最终将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。